背景: 阅读新闻

《谁在收藏中国》—— 一个献宝者的遭遇






[日期:2012-11-16] 来源:《谁在收藏中国》第五章  作者:吴树 [字体: ]

有人说宁志超姓坏了一个“拧”,做事认死理。这话得两头说,一头真搁着他那股遇事较真儿的性格,一头赶上这时候、这地方,只要是认真办件事,特别是办好事,还真难。为什么?不为什么,人家都按规矩办、奔程序走,你想批块地打高尔夫球,哪怕违规,行啊,明日就批,特事特办呗!你要批地盖幼儿园、敬老院,恐怕得让上幼儿园的孩子等到该上敬老院的岁数!当然,这是瞎比喻,跟宁志超这档子事没关系。咱们还是看看这位姓“拧”的还有什么高招、还能咋样儿折腾。

  为了在传统眼学鉴定之外寻找更为可靠的坚实证据,宁志超又携带他的两只青花象耳瓶开始了他的科技鉴定之旅。他先后到了澳大利亚五龙岗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李政道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核分析室、同步辐射实验室等单位,配合他们对两只青花象耳瓶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

  澳大利亚五龙岗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对瓷瓶做了测年试验,结论是:确定其中一只是800年前所造,另一只因所含材料不适合做热释光测试而无结果;(图66)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测试报告均为客观数据,大致意为:青花云龙象耳瓶的透明釉中元素钙的含量明显高于元素钾的含量,化学组成与元代青花透明釉相符;青花料中有微量元素砷存在,这和元代青花瓷器通常采用进口钴料,其中含有微量元素砷相一致;青花云龙象耳瓶的青花料中,元素锰的含量稍低于元素铁的含量,青花料中可能使用了进口和国产两种钴料的混合物(元晚期青花瓷的确使用过一种译名“苏麻离青”的进口青料)。

  上海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两次对青花瓶做了常量元素胎的分析试验,第一次结论比较模糊,事隔10个月以后,他们本着对科学负责任的态度,经过一系列细致的试验,再次为宁志超的那两只瓶子写下了结论性意见:“在1998年1月对宁志超收藏的一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的测试中,发现胎中AI2O3的含量分别为23.5%和26.8%,这比元代通常的青花瓷要高,但考虑到文献报道的的试验数据太少,需要更进一步对元青花做更深入的测试研究。为此,我们和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刘新圆等人合作,对景德镇出土的元青花进行较系统的测试,所用实验方法和条件与以前相同,全部样品共32个,均为官窑瓷器碎片,其中5件为明洪武青花,以观察元代和明代初期的制瓷工艺的连续性。结果发现有相当数量的样品,其AI2O3含量与上述数据相近。”如果说这家研究所的第一份检测报告不很明确,甚至是还有某些疑点,那么第二份检测报告则对这两只象耳瓶的年代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补充。简而言之:宁志超的那两只青花云龙象耳瓶确是元代瓷器。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无损分析技术(SRXRF)对宁志超收藏的一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瓶进行了测试,并与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元青花瓷器进行化学成分对比,得出的结论是:“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的青花和白釉的化学成分,与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元青花瓷器的青花和白釉的化学成分都有很低的锌铁比。”

  至此,几家检测单位的实验报告基本相符:宁志超收藏的元代青花云龙象耳瓶不是仿品,

  宁志超总算可以松了一口气。接着,他将实验结果通知故宫,并在《文物》等专业杂志上刊登出来,目的只有一个:早点遵循已故母亲的遗愿,将这两件国宝送进“宫”去。但是,人家还是不要,也不说为什么。宁志超只在背地里听人告诉他:“宫里”传出话来,“用科技手段来鉴定该元青花瓷瓶毕竟只是一种化验方法,对瓷瓶的化验有化验员的不同,有化验程序的不同,有选取仪器的不同,这就可能导致很多的误差,结果也不能令人信服。”

  这一下真把这位 “拧性”男人给逼上绝路了。你说眼学可靠我请了几十位专家会诊,结果人家几十双眼睛敌不过你一两双眼睛。用科学手段测试,假若没通过,你一定会说要尊重科学,这通过了,你还是不承认。这不是没道理可讲了吗?得,豁出去了,宁志超干脆辞去在澳大利亚的所有工作,在北京买了一处房子住下,摆出一付不把他的那两只元青花象耳瓶送进宫誓不罢休的架势。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