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馆藏中国古代瓷炉欣赏






[日期:2014-10-08] 来源:长物居美瓷  作者:佚名 [字体: ]

 

    炉是古代焚香烧炭之器,有熏炉、香炉、手脚炉之分。多用做生活燃香用具或佛前供器。
    陶瓷炉器的出现与其他常见陶瓷器型相比较晚,一般相信始于汉代。
    两晋南北朝时佛教传入中国,炉这种器型作为佛教礼器亦大大地流行起来。
    宋代炉的式样更为繁多,器物制作也更为精巧。
    明清时期炉体则趋向大形化。


唐代绞胎三足炉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此炉造型端正,炉身与三足比例合理。利用绞胎的纹理将器身的纹饰搭配成不规则的团花图案,是绞胎器物中难得的佳作。
    三足炉是河南巩义窑常见的器形,其造型仿自唐代的金银器,品种以唐三彩较为多见,此外还见有白釉、黑釉、蓝釉等品种。此绞胎三足炉亦应是巩义窑制品。
   


宋代哥窑青釉鱼耳炉
(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此件鱼耳炉属于清宫旧藏品,清代乾隆皇帝曾对其颇为赏识,摩挲把玩时曾拟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楷书镌刻于炉之外底。诗云:
    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
    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
    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
    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
    款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
   


北宋钧窑天蓝釉三足筒式炉
(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炉直口,深腹折底,宽圈足。折底处有三处露胎痕,呈长条状,原为三足,后磨去。里、外通体施天蓝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纹”现象。口沿、足边处呈酱色。
   


南宋青白釉凸雕花卉纹鬲鼎式瓷炉
(现藏于四川宋瓷博物馆藏)
   
    炉直口,圆唇,外折沿,沿上附两立耳,短直颈,圆肩,三鬲状实心足。颈部饰刻划花回纹,肩、足部分别饰剔地莲花、兰草,折枝牡丹纹。白胎,施青白釉,内底无釉露白胎;足端无釉呈火石红。
   


宋龙泉窑三足鬲式炉
(现藏于四川遂宁博物馆)
   
    炉斜盘口,圆唇,短直颈,鼓腹较扁,口径与腹径相若,三锥形足。肩部有一周浅凸棱,腹部与三足相对处有三道明显的三角形凸棱,略有弯曲和起伏,从肩部延伸到足部。足部与腹部可见接痕一圈,足端平。内底可见螺旋纹。
   


北宋越窑青瓷熏炉
(现藏于浙江宁波博物馆)
   
    整器呈球形,熏盖以三瓣卷叶缠枝花为主纹,炉内香烟从叶间之孔逸出。熏身子母口,弧腹,高圈足外卷。下腹刻重瓣仰莲,内外施青绿色釉,晶莹润泽。
    炉盖内顶尚存烟熏痕迹,说明此炉曾经使用过,熏体内壁墨书两周,上周“咸平元年戊戌(998)十一月廿四日当寺僧绍光舍入塔买舍”;下周“供养童行奉询弟子姜彦从同舍利永光”。
   


南宋官窑簋式炉
(现藏于浙江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
   
    此炉仿商周青铜簋式样。侈口,束颈,大圈足外撇。腹上部有两周弦纹,龙首形双环耳。灰色胎,胎质较细,粉青色厚釉,质感如玉,器身密布纹片,纹片大小适中,有的开片夹杂有黄褐色。形制朴厚凝重,肃穆大方,属南宋官窑经典之作,用于宫廷礼仪活动。
   


南宋官窑樽式炉
(现藏于浙江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
   
    炉直口,方唇,筒腹,平底内凹,三个兽蹄形足。外腹饰四组三道凸弦纹。浅灰胎较厚,灰青釉较薄,有细密开片。裹足支烧,外底有六个支钉痕。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