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月染秋水——陈国桢捐赠暨珍藏越窑青瓷展”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展






[日期:2015-11-02] 来源:上海市收藏协会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月染秋水——陈国桢捐赠暨珍藏越窑青瓷展”,于2015年10月21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斋宫举行。著名越窑青瓷收藏家陈国桢先生将其收藏的19件古代陶瓷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时代跨越战国、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唐代、五代和北宋。这些陶瓷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丰富、充实了故宫博物院的陶瓷收藏。为表彰其捐赠行为,故宫博物院镌刻陈国桢先生名牌增设于“景仁榜”。
      此展览共分为三个部分:
      青瓷溯源——西周至东汉越窑原始瓷和东汉时期瓷器的发明(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

原始瓷青釉印云雷纹方形烤炉 战国

青釉堆塑人物动物五联罐 东汉

原始瓷青釉刻划斜线纹双系罐 西周

原始瓷青釉印云雷纹筒形卣 春秋

原始瓷青釉印云雷纹四系缶 战国

青釉印几何纹罐 东汉

      越窑的渊源可以上溯至夏、商、周至东汉早期浙江古越族地区的原始青瓷烧造。最新考古发掘和调查的结果表明,早在夏代以德清县为中心的浙江东苕溪流域就已开始烧造原始青瓷。此后,原始青瓷经历了商代的成熟期、西周的迅速发展期、春秋至战国的高峰期和秦至东汉早期的风格转变期等大约2200年的发展历程。其间通过不断改进原料选择和窑炉构筑技术,原始青瓷的质量持续得以提高,至东汉中晚期,浙江古越地区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率先发明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
      本次展出的西周原始瓷青釉刻划斜线纹双系罐、春秋原始瓷青釉印云雷纹筒形卣、战国原始瓷青釉印云雷纹四系缶、东汉青釉印几何纹罐等,均堪称这一时期越窑产品中的精品。
      青瓷初秀——三国、两晋、南朝越窑瓷器(220年~589年)

从左至右:青釉镂空六熊足香薰、青釉塑贴兽虎子、青釉灶   西晋

青釉飞鸟形杯 东晋

青釉辟邪形提梁虎子 三国

青釉堆塑人物动物谷仓 西晋

青釉印纹人骑辟邪烛台 西晋

青釉褐彩人物俑 东晋

青釉褐斑盖簋 东晋

青釉褐斑刻划莲瓣纹四系盘口壶 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代历经近400年,陶瓷生产发展迅速,特别是江南地区的制瓷技术不断提高,瓷器产区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省等境内均有窑址分布。所产瓷器以青瓷为主,另有少量黑釉、黄釉瓷器。器物造型以日常生活所用盘、碗、杯、壶、瓶、罐、簋(guĭ)、鉴、槅(gé)、洗、俑、羽觞(shāng)、水盂、渣斗、谷仓、砚台、烛台、虎子、唾壶、薰炉等较为多见,另有猪圈、鸡笼、狗圈、几案、井等模型冥器,各具地方特色。其中无论从产量还是质量看,都首推浙江越窑产品。
      青瓷辉煌——隋唐五代至北宋的越窑青瓷(581~1127年)

青釉刻划花卉图盒 北宋

      隋代历时仅38年,是越窑瓷器生产的衰落期。唐、五代、北宋时期越窑瓷业获得蓬勃发展,所产瓷器不仅产量比以前大增,而且造型更加轻巧,装饰纹样也更趋丰富优美。越窑青瓷作为一种既美观又实用的商品,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饮茶习俗的普及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进一步刺激了古越地区制瓷业的发展。越窑青瓷作为中国的一种特产,在大量内销的同时,还远销亚、非地区,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使者。
特别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质量精湛、专门用于供奉朝廷的高级青瓷,其胎、釉质量明显高于一般越窑青瓷,被称作“秘色瓷”,代表了历史上越窑青瓷的最高水平。其中最受人称道者,釉色青绿、釉层清澈透明,宛如一汪春水,晚唐、五代诗人形容其为“千峰翠色”、“月染春水”。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