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嵇锡贵艺术成就评述——倾注心力为翠色






[日期:2015-12-07] 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嵇锡贵卷》  作者:王文章 郭艺 [字体: ]

 

嵇锡贵在指导学生陶瓷装饰设计

    浙江是我国最早烧造成熟青瓷的区域,其中越窑和龙泉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越窑是最早烧造青瓷的名窑。“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较准确的说法是盛于中唐以后。《新唐书·地理志》载:“越州会稽郡中都督府,土贡……瓷器。”越窑青瓷的材质与工艺,颇受唐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对于越窑的赞誉,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溢美诗句。如“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茶新换越瓯”等。真正流传甚广,详细介绍越窑青瓷的文章莫过于陆羽的《茶经》,作者从饮茶品瓷的角度,对中国唐代几大窑场的瓷器进行类比,描述越窑青瓷釉色的质感之美。

    越窑繁盛时亦被称作“贡窑”和“秘色窑”,烧造工艺发展迅速,促进了越窑青瓷的发展。唐代诗人皮日休的“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及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反映当时越窑青瓷制作工艺的高超。越窑在同时代的窑场里,无论是制瓷工艺,还是品类产量,都更胜一筹。越窑成熟的制瓷工艺与规模也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唐代形成了以江南越窑为主的青瓷体系,它与中原邢窑为主的白瓷体系并驾齐驱,确立了中国唐代“南青北白”的陶瓷生产局面。

    越窑青瓷自东汉以后烧制工艺不断地发展,胎釉结合极为致密,瓷质的质感光洁细腻。尤其到了中唐晚期,瓷器装烧工艺运用了匣钵,改变明火迭烧的种种缺陷,不仅大大地提高了瓷器的产量,而且使釉面呈色较为稳定。这时期的窑工已拥有丰富的烧造经验,改良窑炉工艺,并且娴熟地控制窑炉的烧造气氛,使窑温控制在1100℃左右,这样釉色的着色剂——氧化铁能得到很好的还原。青瓷的釉料都是石灰釉,由石灰石与瓷土配成,以氧化铁为主要着色剂,以氧化钙为主要助熔剂。越窑的青釉氧化铁含量在2%一3%,在还原气氛中呈现出较深的青色,氧化钙的含量为18%左右,由于氧化钙的含量偏高,在高温烧制中,釉水的流动性大,釉层相对较薄。越窑青瓷施釉是采用浸釉的方式,烧制后釉面平整光洁,玻璃质强,因此,釉面似“冰”般晶莹,透明而有光泽,釉色覆在胎体间,莹润中有动感,似乎就是一汪荡漾的春水,隐隐地泛着含蓄的青色,透着静谧的美感。这种釉色在五代发展得最为成熟,即所谓的“秘色瓷”,是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造就出来的。

    从出土的越窑“秘色瓷”中看到,其胎质细腻坚固,大多呈青灰色。釉色均匀滋润,釉层没有气泡,为半透明状,色彩以青绿为主,已从以往越窑青中泛黄的不成熟的还原色,进步到较稳定的还原色——青灰色,这一釉色的改变较两晋时期无疑是一大进步。“秘色瓷”灰绿色的调子,雅致而柔和,使人联想起江南春天里带有淡淡清香的艾草,故而,在民间又称其为“艾色”。可以判断,当时能烧造出如此细腻的釉色,其釉料的选择、陈腐、淘洗、碾磨等都是不惜工本的。

    历史上文人墨客对越窑釉色的溢美之词,足以让后人产生无尽的联想。由于文人视品玩越窑青瓷为雅事,因此这也为它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釉色是最为重要的装饰手法,制瓷工匠们把釉色优劣作为衡量产品好坏的重要标准。工匠们依赖丰富的经验,配制出烧制稳定性高的釉料,并改进施釉的方式,使胎体上釉而厚薄均匀一致。因烧制时又采用了匣钵,釉面在烧制过程中得到较好的保护,再加上能熟练地控制窑炉的温度,釉色得到较好的还原,所以,越窑青瓷的色釉呈色均匀光洁,烧造出极佳的釉色效果。

    越窑青瓷在北宋之后就逐渐式微,在此之后,民间作坊维系着青瓷的烧造,规模与繁盛时期不可同日而语。在近代,民间作坊以生产仿制越窑古董为主,烧造技艺日渐而衰。建国后,五大名窑陆续恢复,带动了浙江越窑青瓷的整理与抢救工作,当时,浙江美术学院邓白教授做了大量的整理研究,为越窑的恢复作出了贡献。

    嵇锡贵作为引进到浙江的陶瓷人才,担负了浙江青花瓷与浙江越窑青瓷的恢复工作。她与同行的丈夫郭琳山大师一起,先后到上虞、慈溪瓷厂指导越窑青瓷的恢复生产工作,并且多次赴古窑址考察,采集瓷片、瓷土、窑具等资料,进行研究梳理。嵇锡贵着重研究刻花纹样与釉色的关系——不同的釉色用不同的装饰纹样来表现。越窑瓷土呈灰色,釉色薄而清透,因此色泽古朴典雅,配合釉色的特点,研究与其风格吻合的装饰工艺。

    2002年嵇锡贵、郭琳山夫妇创立了“杭州贵山窑陶瓷艺术研究室”,研究室的主要工作是发挥浙江地域特色的材质进行陶瓷创作,研究制作越窑青瓷、南宋官窑青瓷等。夫妇俩配合默契,又各有侧重,嵇锡贵把更多精力投入到釉色与纹样的研究与创作中。由于陶瓷研究室具备烧造的工艺条件,他们从泥料的配制到烧造,都由自己探索掌握。为了制定烧造越窑青瓷的温度,每次烧造时他们都会仔细观察烧成火焰气氛,十多个小时守候在窑炉旁记录烧成温度曲线。在烧造的实践中,他们的青瓷作品收获颇丰。这一时期成为他们陶瓷创作中的重要阶段,创作出一批具有浙江地域特色的作品。

    2003年宁波慈溪上林湖越窑青瓷有限公司成立,公司聘请嵇锡贵、郭琳山、高峰等为技术顾问,从此,嵇锡贵把该单位作为越窑青瓷烧造的又一个基地,在技术指导之余也身体力行进行实践。越窑青瓷烧造在浙江渐有起色,嵇锡贵在多年的实践中,对传统越窑青瓷的装饰技艺以及特点进行了总结。

    1.刻、印、划花装饰

    越窑青瓷由于釉色清透,比较适宜在坯体的表面装饰,深浅的线条与釉色结合,含蓄而优雅。唐代越窑青瓷图案受金银器、漆器、丝绸上图案的影响,纹样繁缛、线条简练。印花多用于碗底、盘底等,图案多表现为云龙、寿鹤和花卉。阴阳线都有,比较严谨、细腻。到了北宋时期越窑的釉层更为透明,因此图案装饰极其盛行,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采用刻、划等手法,根据器物的造型和用途分别饰以珍禽异兽、鱼虫以及各种花卉、人物等,题材广泛,刻画生动。

    2.彩绘装饰

    两晋以后的越窑青瓷釉面光洁,为彩绘提供了条件。晚唐以后,青瓷褐彩的装饰已经普及,由于烧制工艺的改进,釉色还原比较好,使青釉褐彩的色泽温润,具有极佳的装饰美感。纹样以图案装饰为主,典型的如洒罂,从盖到颈、肩、腹通体绘上褐彩如意纹。在大型的器皿上绘制褐彩云纹,极其华丽庄重,成为越窑制瓷业的一大成就。器皿上绘制的褐彩图案,色彩雅致,在青黄滋润的釉色中,呈现出极强的装饰性。褐彩的装饰有褐、黄褐、绿褐三色之分。绘制的纹样笔脉清晰,笔法自如随意,因此褐彩的颜料细腻,没有太多杂质,为陶瓷釉下彩绘工艺的完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越窑青瓷褐彩装饰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无论是大气的点彩装饰,还是具象的纹样装饰,都为青瓷产品增添了亮点,成为越窑青瓷装饰的特色。

    3.装饰手法

    (1)刻花

    用刻刀在泥坯上刻出具有斜面的刻划线条,其表现力强,厚重大气。

    (2)划花

    用针状刻刀在泥坯上划刻,多表现细部的线条。

    (3)印花

    将模具上凹形的图案,通过压力,在泥坯上形成凸起的图案。

    (4)彩绘

    传统越窑青瓷多是褐彩,在釉下绘制,笔法随意洒脱,色彩具有韵味。

    越窑青瓷历经千年,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烧造技艺与审美趋向,当然优美的越窑青瓷,由于注入文人的意趣,其中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嵇锡贵认为,越窑恢复不仅是完整继承制作技艺,更重要的是呈现中国传统独特的文化品格。虽然后世许多的窑场都曾仿制浙江越窑青瓷。但似乎无法捕捉到浙江越窑青瓷釉色里的灵性,浙江的山、水以及民风赋予了其制瓷工艺以外更多的东西。当置身这块土地,在连绵苍翠的灵山秀水之中徜徉的时候,你立刻就会悟出,只有这里才能孕育出如此的青瓷美釉,因为它就是浙江自然万物的—部分。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