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大英博物馆藏中国古陶瓷






[日期:2016-01-05] 来源:网络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宋代(960~1279年)陶瓷的生产盛况空前,遍布中国南北的窑厂所烧造的各种陶瓷,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用品。当时社会崇尚内敛含蓄的艺术品位,讲究低调的奢华,以并不贵重的原料制作的质朴而古雅的陶瓷器物,完美呼应了这一时代的精神追求。在当时成百上千的窑厂中,出现了少数独具风格声誉卓著者。这些著名窑厂的工艺技法、装饰风格也被临近甚至较远地区的窑厂所模仿,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窑厂和风格体系,以致后世在鉴定宋代器物时常常无法精准辨别某些作品的具体窑址或产地,只能以窑系风格来判断。

白釉鼓式钵 邢窑 河北省内丘或临城县 唐 约800~907年 高12.3厘米 直径26.5厘米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公元4~5世纪时开始蓬勃发展。新的教义哲理在传播过程中诞生,也催生了对各种用于仪式和庆典的新器具的需求。这些新器具通常具有印度风格的造型,或者如同该白釉钵,带有来源于印度的装饰主题。被尊为“茶圣”的唐代名士陆羽(733~804年),在其约760~780年间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茶经》中,即以如银似雪来比喻邢窑器的素雅之美。


白釉三瓣式盘 邢窑或定窑 河北省内丘或临城县或者曲阳县 五代至北宋早期 约907~1000年 高2.9厘米 直径13.4厘米

    该花瓣式造型也常见于北宋(960~1127年)同时期的银器与漆器。陶工们首先在三瓣间添加三道筋线,再通体施透明釉,置于名为匣钵的粗糙容器中烧制而成。


青釉葵瓣式盏托 汝窑 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 北宋 约1086~1125年 高6.5厘米 直径17厘米

    该样式的盏托也常见于宋代同时期的漆器及金银器,其设计灵感可能来源于五瓣锦葵。盏托花瓣重叠,五曲带筋,施青釉,釉面有细小开片。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曾出土类似的盏托,也应为此作品的产地。12世纪的高丽陶工们为高丽宫廷提供的青瓷也有仿制此类汝窑的高水平作品。

天青釉刻划双鱼纹椭圆洗 汝窑 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 北宋 约1086~1125年 高2.9厘米 直径14.5厘米

    此洗内底釉下刻两条游鱼,象征着富贵有余。许多鉴赏家都持有“汝窑为魁”的观点,汝窑器物的釉色精美,蓝中带灰绿,且密布细碎开片。

天青釉镶铜口长颈瓶 汝窑 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 北宋 约1086~1125年 高24.8厘米 直径15.6厘米

    汝窑器物烧造温度相对较低,约为1200℃~1250℃,胎体较薄呈香灰色,青色釉层相对较厚。宋人将汝窑的特殊呈色解释为釉料中含有玛瑙末,而在清凉寺汝窑附近就有玛瑙矿。

天青釉三足奁式炉 汝窑 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 北宋 约1086~1125年 高15.3厘米 直径24.8厘米

    陶工们将此奁器塑造为身呈筒形、刻弦纹、三弯足,样式仿制战国或汉代(公元前475~公元220年)的青铜或漆器奁(lian)的造型。釉面开片,釉色蓝中带灰绿色,给人以深沉凝厚的古玉美感。

白釉刻花牡丹纹镶铜口盆 定窑 河北省曲阳县 北宋 约1086~1127年 高8.8厘米 直径27.7厘米

    1086~1127年,定窑窑工发明了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烧造技术——覆烧(即器物上下颠倒以口沿支烧),并采用阶梯式匣钵。工匠们将铜片切割并加热,以铜镶口来修饰粗糙的边缘,既实用又美观。据史料记载,金属镶边事实上也提升了定窑器的价值。

白釉刻花牡丹纹梅瓶 定窑 河北省曲阳县 北宋 960~1127年 高36.5厘米

    此梅瓶肩部刻反“S”形纹饰,腹部刻牡丹纹,足部刻上仰重叠莲瓣纹。早在唐代(618~907年),曲阳县已归定州管辖,故称为定窑。

青釉刻花牡丹纹盖盒 耀州窑 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 北宋 约1000~1127年 高9厘米 直径17.1厘米

    此盖盒胎体呈浅灰色,胎质细密,釉面均匀,呈橄榄绿色。耀州窑以煤作为燃料在匣钵内烧成,其产品质量上乘者或被地方官员进贡到北宋宫廷,与此同时耀州窑也被商人行销至各地。考古发掘表明,在亚洲、中东和东非的许多中世纪遗址中均有质量稍逊的耀州窑瓷器出土。在宋代,质量最好的耀州窑中心窑场位于今天铜川市附近的黄堡镇,此地因古属耀州而得名。

天青釉八瓣式盘 钧窑 河南省禹县 北宋 约1000~1127年 高3.2厘米 直径13.4厘米

    钧窑瓷器中品质之高与造型之美有如此盘者十分罕见。该盘先在轮盘上拉坯成型,其后使用工具压制成八瓣葵花形状,采用支烧法烧成。

玫瑰紫釉六瓣式盖盒 钧窑 河南省禹县 北宋 约1000~1127年 高6.5厘米 直径11厘米

    此盒呈圆形,盖面平坦,盖沿为六瓣形,此器型也常见于北宋同期的银器造型。盒盖与盒身子母口处各有一圆形凸起,以便使用时扣合准确。此类器型小巧的盖盒一般被用来存放胭脂、印泥或者香料。

蓝釉紫斑胆瓶 钧窑 河南省禹县 北宋 约1000~1127年 高29厘米

    北宋窑工的制瓷技术极其高超,正如此瓶造型技术难度之高所示,先通过分段拉坯然后接坯而成,其瓶腹呈圆润的梨形,颈部纤细修长,口略侈。北宋墓葬壁画显示此类瓶在当时有的被用作花器插单枝花,但另外也可能曾用作酒器。

青釉八瓣式盘 官窑 浙江省杭州市 南宋 1127~1279年 高3.9厘米 直径16.8厘米

    宋高宗统治时期(1127~1162年),为恢复生产北宋帝王们钟爱的汝窑器,建立了官窑。官窑胎体较薄,瓷土呈深灰色,施釉较厚且光滑,釉中气泡密集,釉面大开片,片纹较宽处可见赭褐色胎体。

青釉镶铜口长颈瓶 官窑 浙江省杭州市 南宋 1127~1279年 高18厘米 直径8.5厘米

    杭州老虎洞窑址考古发现有官窑瓷器,学者们认为老虎洞窑可能就是文献中所记载的“修内司 ”窑或者“内窑”。考古学家在杭州乌龟山的郊坛下窑址发现了与此瓶造型相似的瓷片。

青釉六棱六足洗 官窑 浙江省杭州市 南宋 1127~1279年 高8.5厘米 直径21.5厘米

    官窑瓷器通常被描述为“紫口铁足”,指其口沿釉薄处胎体呈深灰紫色,足底无釉露胎处呈铁褐色。其平直的口沿及折腹造型显然并非瓷器所固有,可能是南宋宫廷仿自金属器皿。

青釉琮式瓶 官窑 浙江省杭州市 南宋 1127~1279年 高22.6厘米 宽13.7厘米 深13.6厘米

    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器,流行于约公元前3000~2000年中国江南地区(今江苏省和浙江省)的良渚文化。宋代时,文人热衷于古物和金石学,关于青铜与玉器的著述颇丰。这一时期的工匠们也将这些古物的造型应用于不同材质的器物上,以满足当时富裕阶层的需求及社会盛行博古之风的需要。

青釉笔洗 龙泉窑 浙江省龙泉地区 南宋 1127~1279年 高5.3厘米 直径17厘米

    1991年在四川遂宁金鱼村南宋窖藏中发掘出土有类似的青釉笔洗,但尺寸都比这件小。此洗卷唇,折腹,矮圈足,通体施青釉,器外壁及内底呈豆青色。龙泉窑虽然并非官窑,其产品仍曾供给宫廷日用,另外也供一般中产阶级及外销使用。

青釉龙虎瓶(一对) 龙泉窑 浙江省龙泉地区 南宋 1127~1279年 高25.2厘米

    此对随葬用瓶肩部贴塑有两只“四方神兽”。左边一件肩部贴塑象征西方的白虎正在追逐一犬,右边一件的贴塑则是象征东方的青龙在追赶火珠,盖顶的鸟钮则象征着南方朱雀,唯独不见象征北方的玄武。早在汉代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工匠们已开始用这些神兽装饰棺椁和墓室。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