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五代黄堡窑青瓷艺术成就和地位






[日期:2016-03-15] 来源:古董收藏  作者:佚名 [字体: ]

 


      黄堡窑是耀州窑的前身,宋代黄堡属耀州治,故宋以后称耀州窑。长久以来,人们对耀州窑的青釉刻花瓷熟知,并公认其为耀州窑鼎盛时期的代表产品,但宋代以前尤其是五代时期黄堡窑的生产状况和内涵知之不详。80年代以后,经对黄堡地区大规模发掘,第一次确定了五代地层,揭露出了五代足迹和遗物,对五代黄堡窑的产品风格和生产状况有了认识。出土遗物中一批胎体细薄、釉色粉青或天青的标本,及底刻“官”款的标本引起了学术界对五代黄堡窑青瓷的广泛关注。本文拟对五代青瓷做全面分析阐述。

      一、五代文化层的分布及烧制工艺

  黄堡窑五代时期的遗迹目前发现相对较少,没有像宋代文化层那样普遍分布,也不如唐文化那样深厚,主要集中于漆水河北(西)岸的铜川第四中学校园内,和南(东)岸的现耀州窑博物馆对面一带的半坡上。迄今为止,在这两区出土的五代遗迹有窑址7座、作坊4座、灰坑18个。从出土的遗迹看,五代时期仍是以辘轳拉坯成形为主。以柴薪为燃料,在半倒焰式馒头窑内烧制。不同的是,一改唐代筒匣钵多件叠烧的方式,以漏斗匣钵单件装烧,而且大多全器施满釉。因此,五代产品的支烧痕,不在器内而在器外底,或是外底心有三叉支垫留下的三点支痕,或在圈足底有三处小砂砾堆成的支珠,有的则是施满釉后再将足底刮削一圈。其中,前两种支烧方式是五代时期特有的,加上釉裹全器的特征,这三点成为鉴别五代瓷器的最简便方法。后一种方式五代晚期开始使用,延续至宋代,而且多用于白胎类器物上,有的露胎处可见刷上的护胎水,烧成后呈火石红色。

  从为数不多的五代文化层中出土的遗物主要有青瓷、黑瓷、白瓷等,其中青瓷占多数,说明五代时期黄堡窑的主要产品是青瓷器。

      二、五代青瓷的胎釉特征

      五代青瓷胎土大体有黑灰胎和白胎两大类。黑灰胎类中有灰胎、青灰(深灰色)胎等。一般颗粒细、质密,很少有气孔,但往往夹杂有黑色小杂点。这种胎土是直接从唐代青瓷延续下来的,经五代到北宋早期还有。在五代,数量占压倒多数。黑灰胎器一般在上釉前施一层白色化妆土。施釉比唐代青瓷厚,质纯,呈色稳定,又不像宋代青瓷那样光亮、透明、富玻璃质感,是一种略带乳浊的滋润含蓄的风格,比唐和宋的青瓷更接近“玉”的感觉。色调以“青”为基础,主要有青灰、青绿与粉青、天青两大类,其中青灰、青绿釉占总数的95%以上,粉青、天青釉占不足5%的比例。

  白胎占总数的25%。有纯白的。也有灰白的,因相对于黑灰胎,呈色浅的多,故以白胎称之。纯白者多数颗粒较粗,质略疏松;灰白者质细密、坚硬。这类胎土的器物多见于五代晚期,其中的灰白胎见于五代末,宋代仍存在。

      白胎器施釉前不上化妆土(但有的上护胎水,露胎处呈火石红色),釉色多数为浅青、粉青、淡天青、浅绿、浅青泛黄等,较之上述的黑灰胎青瓷呈色淡而嫩,其中,粉青、天青或近似此釉色的约占12%,施釉有薄有厚,质感也与黑灰胎类的器物近似,只是薄釉者透明感略强。白胎器中还有一批薄胎器,有的壁厚仅有1.5毫米,釉也较普通的薄。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瓷器中生烧的较多,许多器物的釉子处于刚刚融化的状态,半木光,浅黄色,与金银器的质感更接近,禚振西认为这是为仿金银器而有意为之。
  从遗迹出土的状况看,上述两类胎色的瓷器是掺杂在一起的,说明它们虽有先后差异,并无生产区域的划分。

      三、五代青瓷的装饰

      五代青瓷的装饰不但与造型有关,而且是依据胎釉的不同特征而设计。 

      青瓷的装饰主要有划花、剔花、减地刻划花、印花和贴塑。其中,剔花为黑灰胎类的特有装饰,减地刻划花为白胎类的主要装饰。

  划花主要装饰是用尖细的工具在釉下划出纹样。由于黑灰胎均在釉下施一层白色化妆土,花纹的线条部分化妆土脱落,露出底胎的深灰色,在青灰或青绿的釉色下,清晰美丽。白胎类划花的内容、形式与之相同,只是线条下的颜色为白、或灰白色,若隐若显,与淡雅的釉色十分和谐。划花出现最多的纹样是器内底心一朵团菊,菊瓣略呈旋转状。常见的题材还有卷草纹、连环纹、牡丹、莲瓣等。

      剔花是将纹样轮廓以内部分的化妆土剔掉,显出深灰色的纹样,乍看类似镂空的效果。由于装饰于黑灰胎器物上,剔掉化妆土的面积又比较大,将底胎上的一些缺陷,比如黑点杂质等也显现了出来,并不十分美观,故这种装饰的器物数量很少,时间也极短。

      印花是用印花模具在器物上摁压出纹样。五代制模和宋代不同,没有翻模这道工序,而是直接在模上刻出纹饰,所以印出来的均是凸出的阳文点、线。在白胎类瓷中更多见,或在小件器物上满装,或在大件器物的显要部位点缀装饰。

  贴塑是将模制的浮雕形小飞鸟、飞蝶、密蜂和乌龟、小鱼等贴在盏或杯等的内底心或器盖的面上进行点缀装饰。凸起的小动物,在青釉的衬托下,若动若游,意趣无穷。

      减地刻划花是先刻出纹样轮廓,再将花纹以外的部分沿轮廓线向外剔掉一部分,使纹样凸现,并以不同的层次表现花瓣或枝叶等的前后参差,最多的可达四层,类似于浅浮雕的样式,富有立体感。刻好的,在细部划出类似叶筋、花蕊的线条,使纹样更细腻生动。这种装饰因着力在胎上表现,故都选用色质较好的白胎或灰白胎做骨,迄今未见有深灰胎的减地刻花器。这种装饰出现,主要装饰于执壶、罐、瓶的腹壁上,且有一些是满装,与宋代刻花的风格有近似之处,是宋代青釉刻花瓷的滥觞。过去,将传世中的这类瓷称之为“东窑”,五代黄堡窑址青瓷大批出土后才知是五代时在黄堡窑烧制出来的。

      从上可见,黑灰胎类瓷的装饰更多地利用了化妆土的作用,白胎类瓷则着重于胎上下工夫,使其具有立体感。但总的来说,五代青瓷中有各类装饰的占比例较之唐、宋瓷的要少得多,更注重釉子色质之美的表现。

      四、五代青瓷的造型

      五代青瓷器类丰富,有餐具、茶具、酒具,几乎囊括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每种器类又有多种造型,用不同的手法装饰、美化。器类中数量较多的是碗、盘、盏和盏托、壶、盅、杯、碟、各类器盖等。其中,白胎类器物中,盅、杯、盏托、壶、壶盖在同类器中占比例较大,有的可多达一半以上。黑灰胎类瓷器中数量最多,在同类器中占比例最大的是碗、盏、盘、各类器盖等。

  造型上,碗、盘类的印象是体形偏大,早期敞口的较多,多数器物腹弧度较小、斜而深,圈足多外撇,轮廓线条明快、简洁;到晚期,器物轮廓线条更生动、多变,如口外撇,腹外弧造型的增加,轮花等装饰更多,端庄中透着秀美。五代晚期出现的小件的盏托、小杯、盅、壶等花口、葵口的较多,腹部也常依口沿作成花折状,足有多种,外撇成喇叭状的小圈足最典型,造型精巧,装饰细腻。

      从上可见,日常生活中需求量最大的碗、盘等餐具绝大多数为黑灰胎,而作为酒具的盅、杯、壶和用于饮盏托和盏,白胎的却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器类较之餐具数量少,也是达官贵人方能使用的物品,应属于较高档次的用瓷。造型上,前者将实用性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后者在实用的基础上,还更多的注意它的艺术性,使人在使用的同时又赏心悦目,照顾了不同生活层次的需要。这说明,到了五代晚期,青瓷更崇尚精致、秀美、典雅的风格,精雕细琢的细巧器类是最高档的产品。此外,浓厚的金银器风格也是五代青瓷的特点之一。除上文介绍的在釉色仿制外,其造型和装饰上仿金银器的更普遍。如印花小盅,外腹上凸起的以密集的小点为衬底的花叶纹饰,显然是模仿了金银器捶击制成的鱼子纹底花纹的形态;花口、花折腹及喇叭形外撇的高足、外斜的圈足等在五代青瓷上时时可见的造型也是金银器上最常见的特征之一。尤其是那些胎体细薄、折痕深锐的造型,与金银器无二致。

  金银器自南北朝、唐代以来,一直是贵族阶层使用的高档用品,是领导时代潮流的器类,故瓷器仿金银器也是追逐时尚、抬高身价的途径之一。五代青瓷与唐代和宋代相比,金银器风格更浓厚,尤其以五代晚期的一批高档用瓷为甚。这与时尚和产品的供应对象有很大关系。

      五、五代青瓷的艺术成就和地位

      综上所述,五代青瓷按胎色可分为两类,黑灰胎类和白胎类,前者早,后者晚。二者在釉色、造型和装饰上以交叉、承继,并不能截然区分,但风格上还是有一些差异的。可以说,黑灰胎瓷的烧制成功为五代青瓷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白胎类瓷的发展将五代青瓷的水平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总结起来看有以下几点。

  1.黄堡窑自五代第一次使用了漏斗匣钵单件装烧,为产品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宋代继承了这一成就,并沿用和改进了五代圈足底擦釉的装烧方式,使青瓷的成就再次达到一个高峰。

  2.造型工艺由黑灰胎瓷到白胎类瓷,发展的更加完善。五代有一批胎体极薄的青瓷,有的口腹都做成仿金银器的花折状,而且,花折起伏悬殊,工艺难度非常大,但这些器物大多造型规整,丝毫没有变形,这是前所未有的,说明黄堡窑五代青瓷的成型和烧成工艺已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3.从釉色上看,以灰青、青绿最多,但粉青、天青釉无疑是最美的。五代早中期,只在黑胎类中零星出现,到五代晚期数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表现了从偶然得到到有意烧制的发展过程。五代晚期,一部分器物胎上刷有浆水,这类器中粉青、天青釉的占比例极大,因此,这种工艺除使露胎处得到美化外,是否与釉的呈色有关,很值得考虑,也许主要为衬托釉的颜色而设计。这些都反映了到五代晚期,粉青、天青釉已成为生产和使用者双方的追求。而粉青、天青釉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与白胎瓷的产生有很大关系。白胎类瓷仅有25%的比例,却12%的粉青、天青釉瓷,占这类瓷总数的50%左右,且白胎类瓷中,有的器物釉色与粉青、天青虽有距离,但其淡雅的风格与之却相当接近。上述刷浆水美化的瓷器,也几乎全为白胎类器。

  五代黄堡窑青瓷的粉青、天青色釉是国内最早烧制成功的。比黄堡窑晚烧制天青、粉青釉的窑场还有著名的汝窑、北宋官窑、南宋官窑、龙泉窑等,它们与五代黄堡窑青瓷胎釉特征上有许多近似之处,其粉青、天青瓷呈色比五代黄堡窑稳定,反映了制瓷工艺发展的阶段性。

  4.减底刻划花工艺为宋代耀州窑刻划花瓷的诞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代青瓷不同于宋代主要以花纹来美化的形式,大部分是以釉色表现美,但也有纹样装饰的一面,虽然占比例不多,却有很高的成就。五代晚期再现的减底刻划花瓷就是其例。这类瓷大多釉水较薄,并相对透明,使纹样显得比较清晰,这说明者已经注意到釉水与纹样的相互制约关系,并有意予以控制。到宋代,略带乳浊感的釉水变成流动性强、透明度高的玻璃釉,非常适合釉下装饰,于是,自五代出现的刻划花大量流行起来,不同之处是五代的减地刻划花重在减低花纹周圈的衬地,使纹样凸显而富立体感,不很讲究运刀;到宋代,花纹刻痕起承转折清晰可见,潇洒、犀利,运刀如行文走书,充满韵律感,刀痕也成为花纹装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百炼钢成绕指柔。如果没有五代刻划花的积累和铺垫,宋代刻划花是不可想象的。


      五代黄堡窑青瓷的成就远不只这些,正因它有如此杰出的成就,又出土了“官”款的标本,才有对其性质和历史地位的讨论。禚振西先生认为,五代黄堡窑是这一时期北方地区最重要的青瓷窑场,它的产品特征和柴窑的“青如天、明如镜、声如磬”的记载基本吻合,加之又出土了“官”字款的标本,很有可能是一座官窑,即后周柴世宗的柴窑。另外,也不排除五代黄堡窑烧贡瓷的可能性。笔者认为这一说法为五代黄堡窑青瓷做了十分准确的定位。

      黄堡窑青瓷烧造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唐代陆羽《茶经》中提到的“鼎州窑”就在这里,五代上承唐代青瓷的成就,在五代早期,其青瓷的烧制工艺就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到中期以前,其产品大多数是供日常生活需要的碗、盘类等,所以推测在五代的早中期,它是一座主要供民间需要、但已颇具规模的窑场。刻“官”款的瓷中,底足特征显示有可能早到五代中期以前的,所以,这时已开始向官府烧贡瓷。“官”即“官样”的意思,之所以定“官样”,是因要区别于“民样”以“制样需索”,所以,笔者认为出土“官”款器是窑场烧贡的标志。五代晚期,黄堡窑青瓷的发展突飞猛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形势,较为突出的有,白胎类青瓷创烧成功,并出现了别具风格的减地刻划花青瓷,以及一批胎薄釉嫩、小巧精致的高档瓷器。这些变化,一方面是工艺水平提高的结果,另一方面,显然是为满足某些特殊需要,甚至为此可以不计成本,不惜花费。尤其是白胎类瓷的烧制,在胎料含铁量极高的黄堡地区实为不易。唐晚期,曾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白瓷生产终于被逐渐放弃,就缘于胎料含铁量过高,不适合发展白瓷,从唐朝晚到五代,黑灰胎的青瓷一直是窑场的主导产品,而到五代晚期,却突然不顾窑场环境条件,试制白胎青瓷,并烧成了从黄堡窑到耀州窑整个发展历史中白度最高的纯白胎瓷,如果背后一种强有力的支持,这种生产是很难想象的。历史上能够如此使窑场不计工本,唯求至美的也只能是皇宫,也就是说工匠是依皇帝的旨意进行烧制的。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五代黄堡窑“官”款瓷器,现已出土了近20片,从底足特征看,绝大部分为碗或盘类,很少见到其它器形,而五代晚期的这批高档瓷器,品种造型多样,但无一有“官”字款样。所以这两批产品的供应对象和生产方式是否有何不同,很值得考虑。五代时期,宫廷需要的瓷器是以怎样的方式生产出来的,后代所谓的“官窑”制度在五代是何种情形,都是需要继续讨论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五代黄堡窑青瓷绝非一般,它所达到的工艺水平和艺术造诣甚至超过了宋代的青釉刻花瓷,曾在中国陶瓷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