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定瓷,我愿将一生献给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






[日期:2016-06-12] 来源: 冀商社区  作者:佚名 [字体: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定瓷烧制技艺传承人陈文增

      精通定瓷、诗文、书法,见陈文增大师之前,已经对他充满了好奇。瓷、诗、书,三者取其一而精通者已属难得,到底是怎样的人能在这三者之中游刃有余呢?
      小瓷片 大梦想
      中等身材,半长头发,络腮胡子,陈文增大师身上带着浓浓的艺术气息,但言语之间却没有文人的清傲,显出意外得和蔼。

瓷网总经理朱东明与中国瓷网陶瓷艺术顾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

      1954年,陈文增出生于河北省曲阳县。曲阳古属定州,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窑的发祥地。虽然定窑早已在元代时被毁于战乱,定瓷烧制技艺也几近失传,但遗留下来的痕迹却仍在向世人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定窑遗址分布在大小不一的13座“土包”上,这里随处可见裸露在地表的瓷片。对于年少的陈文增来说,这是一片神奇的乐园,有着一种强烈的吸引力。陈文增大师家在龙泉镇,他说:“这里紧邻窑址,小时候常来玩,老远就能看见一堆堆白花花的瓷片。我专挑一些有花纹的,尤其是带龙纹、凤纹的拿回家。我还在家里专门挖了一个洞,叫它‘瓷片库’。”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个“瓷片库”成了他梦想的起源。
      1978年,24岁的陈文增进入河北省保定地区工艺美术定瓷厂定窑实验组工作,专门从事定窑的研究恢复。“到了厂子一看到瓷片标本,就想起自己小时候玩的那些瓷片,把整个孩童时期的梦都连起来了。” 陈文增兴致勃勃地一头扎进了定窑研究之中,其间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沉迷于定瓷研究,经过两个多月通宵达旦的工作,他终于完成了一件新产品的造型装饰设计。正要松一口气,他猛然想起当天正是他自己大喜的日子,这才骑车急匆匆往家赶。正是这种敬业和执著,成就了陈文增心中的“瓷片梦”。
      破译宋代定瓷密码
      文献展上的定瓷作品色泽温润,莹白如玉,刻花流畅,线条优美。然而,谁又能够想到一件定瓷作品中饱含的艰辛!恢复定瓷需要大量的资料,然而,翻遍古今书籍,没有任何关于定窑工艺技术的记载,陈文增唯一能参考的只有散落在古定窑遗址上的那些碎片。而那些瓷片大多是粗瓷,“色白而滋润者”很少见,陈文增就曾形容恢复定瓷的道路上有着“九九八十一难”。
      在实验组,陈文增重点研究造型和装饰艺术。已经失传的定瓷刻花技法成为陈文增研究中的重点。定瓷以奔逸典雅的纹饰及“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白瓷而闻名世界,其刻花技法的使用使定瓷充满神韵,常用的双线纹样把定瓷装饰得高贵典雅。但双线纹样是如何雕刻的,古人又是用的何种工具,这些问题困扰着他。历来专家们有“刻一刀复一刀”的看法,但用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瓷器无法与宋代定瓷刻花制品相媲美。追求完美的性格更是让陈文增无法接受这种状况,他开始了不厌其烦地研究和实验。
      终于,经过一年多的实践,陈文增得出定瓷双线纹样是“一刀双线”的结论,“必须在胚胎半干不湿的状态下,一气呵成,下笔前需胸有成竹”。同时,他还研制出定瓷特有的单线刀、双线刀、组线刀3种刻花刀具,总结出“刀行形外,以线托形”的经典刻花理论。定瓷刻花工艺的成功突破揭开了千年定瓷的神秘面纱一角,被业界称为“破译宋代定瓷密码的开始”,陈文增迈出了实现“瓷片梦”的第一步。
      陈文增大师潜心研究,分别对定窑工艺过程、造型风格、装饰特点以及文化背景进行了全面破译。经过了前后30多年的努力,终于把失传近千年的定窑瓷器以全新的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并制作出了众多定瓷精品。


    几十年献身定瓷事业,陈文增大师与定瓷进行了一场“继往开来的对话”。
    技艺献社会
    成熟的谷子都是垂着头的。陈文增大师身上没有文人的傲气,也没有功成名就后的骄逸,反而带着一股充满智慧的谦和。他一直微笑着,把定瓷这项事业一点点做大。
    陈文增大师向河北博物院捐赠了自己的作品《定窑玉锁瓶》、《定窑梅花口刻花瓶》及两件书法作品。他曾说:“我愿意把自己的作品捐赠给社会、留给后人,义无反顾,绝不后悔。”并表示,只要从事定瓷生产,并达到一定规模的单位,都可以来找他学定瓷技艺,并且是无偿全部教授,只为推动定瓷发展。

      定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陈文增大师心中,定瓷事业不仅是自己的事业,更是中华民族的事业。“在恢复定瓷的38年时间里,遇到了很多困难坎坷,每次都是政府、社会伸出援手,才让我在这条路上得以继续走下去。所以我想把自己创作的定瓷作品捐献出来,更要把这笔文化财富留给后人。恢复定瓷的目的就是要传承、要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定瓷文化。”
      2013年5月23日,陈文增艺术馆正式开工。陈文增大师表示,要将数十年所创“瓷、诗、书”作品两千件捐献给国家,以期长远传承。

    “我爱定瓷,亦爱诗词与书法。”几十年来,他共创作古诗词800多首,其中多首获得国家级大奖。有一首诗中曾记录他复兴定瓷的决心,“十五年来是与非,一凭狼藉记声威。沿街乞讨休怜我,只为传家玉璧归。”也有记录他对事业的执著的:“业比青云志未休,黄河不到怎回头。此生不必多宽裕,一箸咸菜一碗粥。” “瓷、诗、书”三艺在陈文增身上得到了华丽地释放。
      “光中华之绝技,创定窑之全新”,是陈文增大师此生未变的追求!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