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张公巷窑址将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






[日期:2017-03-17]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字体: ]

 

      张公巷瓷窑遗址发掘的面积不大,但揭露地层比较复杂,现能确定除了青釉瓷器外,出土的其他类型瓷片与该窑址应无直接关系。张公巷窑瓷器胎骨变化不大,胎质细腻,但颜色比较复杂,有粉青、灰青、洁白和少量的浅灰,器物有十余个种类二十多个品种。器物以直圈足为主,圈足外撇的较少。器底有非常规证的小米粒状支钉痕,常见有三枚、四枚、五枚,六枚的极少,根据器物的形制和大小而定。窑具以匣钵、垫饼和垫圈为主,匣钵外涂抹耐火泥的占到60%左右。     

    总体而言,张公巷窑瓷器与汝窑瓷器的器形大同小异,烧造工艺十分接近,但由于时间早晚的原因,其又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从遗址中发现的大量草木灰可以推断,张公巷窑的烧制与汝窑一样,均以木材为主要燃料。从出土的瓷片和窑具上讲,张公巷窑不见垫圈支烧,而是采用了汝窑成熟之后的垫饼支烧的方法,垫饼制作细致,支钉是非常规整的锥帽形,在瓷器上的支钉痕为圆形的小米粒状,不同于汝窑的“芝麻钉”。张公巷窑瓷器的胎体较汝窑薄,胎质细腻,断面光滑,吸水率极低,不似汝窑胎体的疏松质地和低吸水率。胎色几乎不见汝窑典型的香灰胎。在汝窑中心烧造区出土的瓷器标本中,釉色可以归纳为天青和青绿两大类,其色泽变化除了胎的色调对釉色有一定的映衬作用外,更多的在于制作过程中施釉的厚度、烧制时窑炉内还原气氛的掌握、停火时的温度以及土蚀作用的影响。天青的汝窑瓷器釉层厚度明显高于青绿釉,而通过后期实验得出,其熔点又低于青绿釉。故而,汝窑瓷器釉色的多样化,不一定是人为有意区分的,更多的可能是手工制作时留下的工艺痕迹。而张公巷窑的瓷器以薄釉为主,烧成温度无论高低,甚至在生烧状态下,釉色几乎一致,且受土蚀作用影响不大,产生这种现象,可能与其采用的某些当地原料有关。



      器形和装饰方面,张公巷窑出土器形有十几种,有纹饰和造型装饰的不足10件,装饰方法与汝窑大同小异,某些器形汝窑器形如出一辙,但是仔细观察,与汝窑器形完全相同的器物不多。以盘类为例,张公巷窑盘以花口折腹直圈足为主,大小不一,以垫烧为主;平底器一般较小,满釉支烧。而清凉寺汝窑则以圈足外撇为主,皆满釉支烧,垫烧的只有极少的折腹直圈足盘一种,圆形平底、花口瓜棱腹圈足、莲瓣口瓜棱腹平底盘张公巷窑则不见。另外一个明显例证是盘口折肩瓶,张公巷窑出土的该瓶与汝窑雷同,但是张公巷窑都是隐圈足垫烧,而汝窑皆为平底满釉支烧。
      综上所述汝窑和张公巷窑虽然有诸多雷同和相似,且张公巷窑距离汝窑中心烧造区仅仅20公里左右,可谓近在咫尺,然而两窑口所表现出来的外观差异性较大,工艺技法也有不同,相比南宋官窑初期器形的汝窑化现象所表现出的传承关系而言,张公巷窑的来源或许不是单纯的继承汝窑。但是根据出土窑具的精细程度、产品的单一性、素烧胎的大量存储、成瓷并不输于清凉寺汝窑的细致做工而言,该窑口绝非是生产民用瓷器的一般瓷窑,而是有着统一产品设计和生产计划的具有官府性质的窑口,其来源当是在仿制汝窑的基础上的创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计划于2017年对张公巷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专家们倾向于该遗址为大家寻觅已久的北宋官窑遗址。让我们拭目以待,共同关注即将揭开神秘面纱的古老瓷窑。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