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叶英挺:北宋官窑在龙泉






[日期:2017-06-28] 来源:丽水处州青瓷博物馆  作者:叶英挺 [字体: ]

 

      【首先对本文“北宋官窑”题目的说明:北宋、南宋是后人的说法,应为一个宋朝,或谓之本朝,这里确切应该是以“宋(北宋、南宋)官窑在龙泉”为题比较准确。为何用北宋官窑为题?目的是区别于后面提及的(南宋)修内司、郊坛下的关系。本文所说宋官窑是指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这一时期,下线为修内司设立之前。梳理出宋(北宋)官窑、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三者之间的前后关系】

      在龙泉窑发展史上曾出现过一批类汝的官样青瓷,该类残瓷目前鲜为人知,我简要说点我的认识和看法。

      先说窑址地层,这类官样器主要出自大窑(岙底),其地层介于南宋层与北宋层之间,也就是说,确切年代很可能是北宋晚期。这类青瓷残片以往在龙泉诸多窑址中均未见到一片,只有岙底的一个点有,且集中埋藏,说明有官方介入控制无疑。除窑址,杭州城城市遗址也有少量出土,均为正烧精品残片,对比窑址残片同出一辙,还发现部分底部有后刻字款,均是宫庭用字款,如:“苑”字款,“东”字款等。更加说明宫廷所用也。因为此类“官样”瓷,釉面光泽晶滢,釉色淡雅天青,干净清爽,正乃徽宗所挚爱“晶滢无暇者”,乃宫中所用之“上品”也。许久以前早已发现杭城出土的这类“类汝官样”残瓷片,谓之“杭窑”也,误以为杭州有第三官窑存在,未能找到窑址而己,故有“杭窑”之美名。

      再来重点说说此类“类汝官样”青瓷的特征。不同于龙泉溪口窑,早于溪口瓦洋一带的黑胎青瓷,釉、胎均不同,式样更加两样,溪口一带黑胎青瓷,没有官样,更不类汝。溪口瓦洋一带其胎质黑硬,釉色黑青为主,多为小件文房,陈设之器,制作随意,烧制时间较后,延续较长,从南宋中期至元代,前期精良后期退步,越加粗糙。宋代大窑片区也有不下十处窑址有黑胎青瓷发现,但质量均不如,包括最近几年考古发现的小梅窑黑胎青瓷,也不如此类类汝官样瓷。笔者均作仔细对比硏究,除岙底一处,其他黑胎青瓷也好,灰白胎青瓷也好,时间上都要晚于此类官样青瓷,质量上也不如,式样上已没有北方汝窑之官家风范,北宋徽宗那样的高标准审美已经褪去,慢慢的龙泉之大窑以及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产品由于质量开始下降,南方小朝廷的偏安享乐之故,造成统治者阶层审美之退步。已完全没有大宋朝那股精气神了。所以南宋官窑已无法同落落大方,形色俱美之汝瓷及北官相比也,已经没有那种铁骨铮铮盛世气象,有如大势已去,穷途末路,小国偏安之小家碧玉也。


      不妨先对比来看以下几件残瓷,这四件残器出自同一个窑址,不同地层。左边的炉原位于遗址最底层,是北宋产品。中间两件残底就是笔者所说的北宋类汝官样瓷,右边的残器则属南宋龙泉普品了。从这几件器物的排比,不难看出,在北宋后期,龙泉窑发生了突变,飞跃式的进展,若无宫庭介入和高级北方艺人的加入,不可能有这样一个变化。

      首先是造型,左右两类普通器物的造型都非常普遍,在龙泉窑器物中很常见,而官样器在造型上类似汝窑,大圈足,足胎细薄,制作十分规整。再看釉色和釉质。官样器正烧者釉色呈蓝色,也就是柴世宗所指的雨过天青,所谓青出于蓝更胜于蓝,天青是带蓝的。官样器的最大特点是釉的致密度极高,硬度高,颗粒小,油性柔和又通透才会有这种天青效果。而普通南宋产品的釉色,底色偏黄,釉质偏粗,颗粒大,密度不够,硬度也较差。直观而言,前者似冰玉,后者象青田软石。两者感观,前者柔和,似老玉,后者光亮,象玻璃。






      在已知的文献中,有关宋代官窑问题最重要、时间最早、记载最全面,且为大多数专家学者所接受的就是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撰写的《说郛》及《辍耕录》中收录的宋人顾文荐和叶寘编撰的《负暄杂录》和《坦斋笔衡》中有关“窑器”的内容:“陶器自舜时便有,三代迄于秦汉,所谓甓器是也。今土中得者,其质浑厚,不务色泽,末俗尚靡,不贵金玉,而贵铜瓷,遂有秘色窑器。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者,不得臣庶用,故云‘秘’。陆龟蒙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乃知唐世已有,非始于钱氏。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矣!余如乌泥窑、余姚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对于以上文献的理解,向来以“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为北宋官窑的依据,且以京师即当时的宋都汴京为官窑所在地。





      其实我认为这段文字可另有解读,“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江南”之前的句子都在阐述北宋北方诸窑情况,然后是说南方窑口的情况,特指处州龙泉县窑。的确此时龙泉以金村窑为代表的民窑是“质颇粗厚”,但到了“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这句紧承前面,其间“。”句号应该是后人误译,理应是“,”,这样才算前后连贯,不然单提龙泉“质颇粗厚”有何意义?关键词“京师”不作“都城”解,释为“朝庭”或“政府”应更合理,所以这个官窑应该指的是处州龙泉县无疑。然后,再叙述南宋时期的内窑和设郊坛下新窑之状况。最后说到“乌泥窑,余姚窑,续窑”这此窑均不及官窑,如果龙泉当时不是“官窑”这里应该提及,正因为龙泉窑已经是官方自制官窑了,故不必谓之。结尾说旧越窑已经没有了,也是合情合理。其实整篇文章叙述宋朝(北宋、南宋)南、北方瓷业状况和官窑设立及变迁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此类类汝官样龙泉就是“传说”中的宋朝(北宋)官窑青瓷。更确切的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京师自置”的官窑。(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