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明月染春水,千峰翠色来——浙江青瓷发展史






[日期:2018-06-27] 来源: 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作者:沈岳明 郑建明 [字体: ]

      继浙江上林湖后司岙窑址获得“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2017年浙江省考古所又对该窑址进行发掘。其中在一件瓷质匣钵上发现“罗湖师秘色木宛”7个字,“秘色木宛”4个字与法门寺地宫衣物帐上的文字完全相同。这不仅是在窑址上首次发现“秘色”字样,也再次证明瓷质匣钵就是烧造秘色瓷的重要窑具。秘色瓷这个概念不仅流行于当时的文人和宫廷中,作为窑工,亦清楚知道自己所做的是秘色瓷。
  瓷器是中国古代最伟大发明之一。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实证着“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


  大量古代窑址证明浙江是原始瓷的起源地

      得益于这些年持续不断的考古,在浙江发现了大量先秦原始瓷窑址及汉六朝时期的成熟青瓷窑址。这些窑址发展序列完整,成为探索世界瓷器起源、证明中国是瓷器的起源地的最重要与最直接材料。
  先秦时期浙江原始瓷窑址主要分布在浙江北部以德清县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东苕溪位于浙江省的北部,发源于临安境内的天目山南麓,流经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瓶窑一带,南北贯穿德清、湖州市中部,在湖州市区与西苕溪汇合后注入太湖。河流流经的区域是西部高大的天目山脉与东部水乡泽国的过渡地带,低山起伏,河湖纵横,既有山上制瓷的瓷土、燃料之利,也有舟楫运输之便,制瓷条件相当优越。先秦时期窑址主要分布于东苕溪中游两岸,从夏代开始出现窑址,历经商、西周、春秋、战国诸时期,连绵不绝,基本不曾间断,是目前国内已知出现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商周时期窑区。这一时期的窑址已发现近150处,占了全国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总数的90%以上。
  成熟青瓷的起源及其第一次兴盛,主要在上虞的曹娥江流域完成。在该区域内已发现的数十处东汉时期窑址群中,大致可以划分成以生产硬陶与原始瓷器为主的窑址、原始瓷与成熟青瓷合烧的窑址以及纯烧成熟青瓷的窑址等多个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窑址中原始瓷的比例由高到低、成熟青瓷的比例则由低到高,代表了成熟青瓷起源的完整发展过程。到了东汉中晚期,青瓷完全完成了其成熟过程。三国、西晋时期中国迎来了制瓷业的大发展,是中国成熟瓷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秘色瓷代表青瓷水平
  进入隋唐以后,由于北方白瓷的发明,从而在唐代中晚期形成南(方)青(瓷)北(方)白(瓷)的基本格局,浙江的相对地位有所下降,但是以越窑为代表的唐宋时期浙江制瓷业,在技术上一直居于时代巅峰,而上林湖正是它的核心产区。
  安史之乱后,大唐生活重心向南偏移,对艺术的取向也从华丽彩章、极尽绚烂的风格,转向江南水乡的朦胧飘逸。越窑青瓷苍翠欲滴,如江南缠绵悱恻的雨季中不经意回眸而邂逅的一池清荷,在大唐经历了浓艳繁华的春色后,以清浅淡雅的安宁平和,满足了世人向往平静祥泰的心理需求。上林湖由此进入兴盛,其产品的“千峰翠色”、凉露浸衣之绿成为青瓷的定色标准。陆羽的《茶经》因“越瓷类玉”而将其列为天下瓷器第一等。越瓷产品中能看出唐代的豪放,像石涛的画,用笔纵肆、充满野气,却又温润如玉。
  唐末开始的钱镠东南割据,文化与经济的富足使越窑迎来顶峰时期,此期创烧的秘色瓷代表薄釉青瓷的最高水平,是制瓷技术上的巨大突破,同时亦成为唐以后历代最高等级青瓷的代名词。


  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后司岙窑址,解决两大千年悬案——秘色瓷在哪里烧、怎么烧的问题,以及唐代贡窑在哪里的问题。后司岙窑址始于唐代晚期,止于五代,基本与唐五代时期秘色瓷延续的年代相始终。从装烧工艺上看,秘色瓷的出现与瓷质匣钵的使用密切相关。瓷质匣钵的胎与瓷器基本一致,极细腻坚致,匣钵之间使用釉封口,以便在烧成冷却过程中形成强还原气氛。业界专家表示,瓷质匣钵及由此带来的秘色瓷生产,是以后司岙为代表的上林湖地区窑场的重大发明。

  宋室南渡,汝窑衰亡,上林湖地区成了南宋早期宫廷用瓷的主要生产地,为上林湖越窑带来了短暂的最后荣光。南宋政权安定后,越窑与龙泉窑这两大名窑,在不经意间完成历史的交接。
  龙泉窑曾是对外输出主流
  龙泉窑是我国文化内涵庞杂、生产地域广阔、规模十分壮观的青瓷窑业系统,也是中国历代青瓷工艺技术发展的集大成者,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主要分布于浙江境内的瓯江流域,其主体遗存和瓷业生产中心位于瓯江上游的龙泉市,目前保存窑址近300处。
  南宋晚期至明代早期是龙泉窑的鼎盛时期,其开创的粉青、梅子青厚釉青瓷,以失透如玉的效果,使其在古代的瓷器中独树一帜,形成独特的风格,成为当时最大宗的海外输出物品。
  越窑青瓷的大规模输出需要有庞大窑业生产来支撑,表现在越窑发展历程上。10世纪下半叶与11世纪上半叶是越窑生产大规模扩张时期,作为越窑核心区的上林湖地区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龙泉窑作为我国最后形成的庞大青瓷窑场,对中国的制瓷业、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宋元明时期,龙泉窑的制瓷技术呈放射状向外传播,除周边的丽水、金华、衢州、温州许多县市均有生产外,还远及福建、江西、两广甚至贵州一带,形成庞大的龙泉窑系。除技术外,龙泉窑的产品影响范围更大,不仅在国内广泛分布,而且大量远销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诸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从沉船的材料来看,南宋早中期前后的南海一号沉船上,出水的瓷器包括青瓷、青白瓷和酱黑釉瓷以及绿釉瓷,而青瓷中均为龙泉窑瓷器;元代中期左右的新安沉船,总共两万多件出水遗物中,中国陶瓷占20691件,品种有青瓷、白瓷、青白瓷、黑褐釉瓷及其他釉瓷器(包括钧釉、白地黑花等)。其中,青釉瓷约占60%,青釉瓷器中又基本为龙泉窑青瓷,这一时期的龙泉窑成了外销的绝对主流;到了元代晚期的福建平潭大练岛沉船,出水的瓷器全部为龙泉窑青瓷。龙泉窑从南宋早中期取代越窑,逐渐成为对外输出瓷器的主流。
  从海外的遗址看,由中国学者主持发掘的青尼亚迪格古城,出土一定数量主要是元明时期的中国瓷器标本,其中元代瓷器共计289件,龙泉窑瓷器有257件,占此期总数的88.93%;元末明初瓷器共计218件,其中龙泉窑瓷器(含龙泉窑系瓷器)有182件,占此期总数的83.48%;明代早期瓷器共计296件,龙泉窑瓷器有294件,占此期总数的99.32%;明代中期瓷器共计101件,龙泉窑瓷器有4件,占此期总数的3.96%。该城址清晰反映龙泉窑海外输出的兴衰:元代至明代早期是其鼎盛时期,占据中国输出瓷器的绝对主流地位,明代中期左右衰落,而为景德镇地区所产瓷器取代。


  原始瓷的起源与成熟青瓷的出现,均发生在浙江,制瓷史上这两个里程碑式的技术跃进出现在这里并不是偶然的。瓷器作为融合技术与艺术的中国文化的代表,还有许多秘密值得探索。随着“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外开放,我们可以在这个集研究、保护、展示、教育为一体的全新文化遗产遗址内更好学习祖先智慧。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