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对景德镇瓷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钴”






[日期:2018-11-22] 来源:网络  作者:何国森/ 殷鹏 [字体: ]

      中国陶瓷发展的轨迹,到元代发生了历史性转变,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全新的釉下彩瓷器,称为青花瓷。青花是指在传统瓷器胎釉之间用一种含有钴元素的矿物原料进行绘画,经过高温焙烧后呈现出的美丽蓝色花纹。在这种蓝色纹样的装饰下,传统青白釉瓷器更加熠熠生辉。从此青花瓷品种以一种空前的传播速度,迅速占据了全国的主要瓷器市场,并且很快延伸至其他国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且经久不衰。

煅烧后的钴矿料

      而对于钴矿料来说,其不但是青花瓷器唯一的致色原料,同时在其他颜色釉瓷的胎、釉及釉上彩瓷绘画中都有相对广泛的应用,可以说钴矿料的发掘和使用对景德镇瓷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明清时期,各地受不同环境不同风俗的影响,对钴矿料并没有统一的称谓,景德镇在元、明时期使用的是乐平料,由于它来自土里所以叫“土料”;浙江的江山地区用钴矿做釉所以称为“釉子”,清代则改叫浙料;湖南地区按其颜色称为“铁加紫”;云南宣威地区产的钴料称为“珠明料”,至今,“珠明料”仍是高档钴料的代名词。

      随着青花瓷器的风靡,需求和产量大增,景德镇由此诞生了一个新的行业——料行。当地有句顺口溜形容料行,叫“山上的石头好挣钱,来来去去要半年”。说的是每年梅雨季节一过,料行的工人便从景德镇出发,游走在周围的山区,寻找“鸡窝料”,发现目标后常常叫放牛的牧童前来边放牛边采矿,然后将收集到的钴矿料带回景德镇加工。

瓜子片

      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是对采来的原料进行筛磨,一般将其直接倒在水溪旁的石板上,用一块直径约20厘米、类似玉壁一样的渣饼(烧瓷后废弃的垫饼)反复磋磨,边磨边用水冲洗,直到原料露出钴矿料独有的青紫色,筛磨工序才算完成。经过筛磨的钴料形状和颜色如同西瓜籽,所以又称“瓜子片”。在磋磨过程中为了防止划伤,手指都要带上铁制的护具,其形状大致如古代女子用来养指甲时所佩戴的指甲套。

烧蓝指甲套

      第二道工序是将磨好的瓜子片装在可二匣钵内,用黄草纸盖严,再用黄泥封住,进行煅烧。先在地上挖好垅沟,将足够量的木炭放入垅沟内,再把几十个封好的可二匣钵放在木炭上,用泥土盖严,点燃木炭,煅烧24个小时。这一工序主要是通过燃烧的方法来判断原料中钴元素的含量。熄火降温后打开封土,按颜色对钴矿料进行分级,蓝绿色的含钴量高,黑褐色的含钴量低含铁量高。康熙时期最好的珠明料钴含量约为5%,一般在3%左右。

      第三道工序是将分好级的“瓜子片”倒在容器内加水研磨,直至成膏状,再把不同等级的钴料绘在瓷胎上入窑烧制,观其发色,这一工序叫试火照。按烧成后的发色最终完成对钴料的定级,便可分级出售原料了。

清 火照

      生产青花瓷的作坊购入钴料后,也要请其雇的画师再试火照,其目的有二:一是即便按等级购买的钴料,因每批钴料含钴、铁等元素或多或少会有不同,适合绘画的内容也不尽相同,需要试出对应的颜色;二是每个画师绘画手法不尽相同,对料性的掌握也有所不同,他们需要通过试火照,观察钴料反映出的状态,来决定绘画的方法、力度等。通过对火照的分析及之后的绘画,还能看出画师的基本功。

近代 青花大师王步的火照

      钴料发色的特点是在釉下使用时,高温烧制成瓷后才会发出我们看到的蓝色,如白地青花、豆青地青花、洒蓝瓷器等。但钴料如不施釉,无论是在700〜800℃的低温,还是在1200℃的高温下,都不会发蓝色,只会呈现出钴料原本沉稳的黑褐色。古代工匠根据钴料的这种特点,结合葫芦窑、镇窑不同窑位不同窑温的特性,研发出了五彩、素三彩刻花、粉彩、墨彩等釉上彩瓷品种;另外一些高温颜色釉瓷器,如霁蓝、粉青、天青、茶叶末等露胎处表现出的铁骨泥特点,施彩所用的都是钴料。

50年代 王步画的玉米

      清代景德镇镇窑烧制了大量的白釉瓷,一部分以白釉品种进行销售,更多的则是用钴料在白釉上进行绘画。在釉上绘画一般用等级较差的钴料,这种料被称为“生料”,使用时需加入樟脑油进行调和。绘画时先在釉上绘所需图案的线条,用此法绘出的线条为黑色,就是“生料”的颜色,然后再根据需要填入各种颜色,经过低温烧制,五彩、粉彩瓷器就算完成了;而所谓墨彩瓷器,则完全是用生料绘画后烧成。

同治年款 黄釉盘

      再有如清官窑所烧制的黄地素三彩刻龙纹盘这类低温釉瓷器,均先在胎坯上用生料画好线条、写好款识,再刻龙纹,不施釉,一切完成后装匣入窑烧制,所在窑位多为不可控的位置,如献位。等成瓷后,再在这些带有褐色线条及款识的反瓷上施含铅、铁、铜、锰的釉子,二次入窑低温烧制而成。这是工匠们灵活运用窑位、钴料进行的创新之举。

茶叶末釉瓷圈足铁骨泥

      由于景德镇产的瓷土矿含铁量低,烧制后胎泥呈白色,当烧制茶叶末釉、粉青釉等颜色釉瓷器时,圈足的露胎处呈白色,显得反差过大,有头重脚轻之嫌,观感度变差。所以在烧制这类瓷器品种前,要先用毛笔蘸上生料,涂抹在圈足处,成瓷后露胎圈足处为黑色,俗称“铁骨泥”。这类品种常被人们误认为是胎泥含铁量高所至,称其为“香灰胎”,实则未知其本源,将两种表现混淆了。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