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青瓷文化的“雅”与“俗”






[日期:2018-11-25] 来源:《上手》  作者:胡平 [字体: ]

 

      今年是浙江龙泉青瓷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大师从艺六十周年,也是龙泉青瓷进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第七年。为此,我在2016年的一个夏日,专程采访了徐朝兴大师,就青瓷的历史与文化作了一次深度对话。其中,我认为特别值得提出的、关涉青瓷艺术与文化价值的问题就是:青瓷的“雅”与“俗”——青瓷的典丽之美与民间血脉的共存互补的关系。往大里说,这既是一个青瓷艺术的美学问题,也是青瓷文化如何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往小里说,它是一个关系到龙泉青瓷的地域性与当代型的课题。
      青瓷,是中国瓷器自立于世界文明的独特象征物和符号,其历史源远流长,其魅力光华四射。青瓷之于生活,其精品过去是皇家官府的专利,有着哥窑、弟窑的美丽传说。但是据考古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青瓷实际上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也是“民窑”的主打产品,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在过去对外贸易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徐朝兴大师触摸了龙泉青瓷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由小到大、有隐到显的历史脉搏。浙江龙泉青瓷的烧制工艺,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陈万里先生的调查研究与成果发表、四十年代龙泉窑业所受的政局与战争的消极影响、五十年代浙江对该技艺的恢复、八十年代的产业化、九十年代的企业改制,到二十一世纪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徐朝兴大师正是这部青瓷文化当代史的见证人和亲历者。他的讲述再次证明了中国文明发展的一个特征,即来自民间的技术渊源与来自文士阶层的审美相融合而形成的结果——“如冰似玉”的美感特质是怎样来的?青瓷的这种历经千年的美感特征又如何从民间的“日用之道”转变为文人的“清赏之道”的?他以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诠释了中国社会完全不同的两个层面在文化观念上的衔接与融汇。文化人类学理论中所谓“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描述,恰好在这里有了一个生动鲜活的注脚。
      1956年,他13岁告别父母来到上垟木岱村龙泉瓷厂当学徒时,还没有青瓷,只有蓝边白瓷碗。是国家恢复龙泉仿古青瓷所谓契机,使他得以跟随李怀德师傅学习青瓷技艺,也正是从李怀德师傅那里,他遇到了与陶瓷史中记录完全不同的龙泉青瓷历史。
      以往的陶瓷史一把认为,龙泉青瓷盛于宋代衰于元代。其实,就目前遗址考古和海上贸易考察来看,元代龙泉青瓷只是从过去皇家官府之用转向民间日用进而民间贸易,仍然有着很大的生产量。当然,为降低成本,在材料进而工艺上有所降低。瓷器质量上虽不能与官窑相比,但是仍保留着龙泉青瓷的技术传统。日本陶瓷史家三上次男《陶瓷之路》曾考察了公元八世纪到十三世纪龙泉青瓷销往北非、东非、阿拉伯半岛、西亚、土耳其以及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历史。“China”一词最早出现在阿拉伯文献中就是瓷器和财富之地的意思。而在成产这些瓷器的故乡——特别是南宋的龙泉窑,其产量之大出乎意料。在元明兴起的白瓷、青花瓷官窑和海上贸易之后,龙泉窑青瓷重新归隐于民间,“潜龙在渊”直至再度飞升。
      陈万里先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用科学考古学田野的方法验证了传世文献与现存实物之间的关系,周仁等前辈学者以硅酸盐测试的方法对出土青瓷标本做了理化研究。然其成果均以窑址和实物等静态研究对象所做出,尚未从社会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龙泉青瓷的从业人员及动态的生产关系做出系统的研究。所以,我们看见的陶瓷史就只是古文献、窑口、瓷器实物的系类关系的呈现,而没有当时窑业工匠极其社会关系的实际状态的描述。从古文献到实业志、甚至陶瓷史均未将实存于民间的青瓷技术体系与考古发掘的科学结论相联系,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和缺陷。倒是近代古董商、文物贩子注意到尚存民间的青瓷制作技术,他们要制造高仿青瓷就要依赖民间的技术力量,而民间这部分仿古技术遗存并没有进入陶瓷史的学术视野中。
      徐朝兴大师实际上是在学艺生涯中,渐渐了解了这些与书本上完全不同的青瓷知识,也是在这种区域民间文化的沃土中,渐渐培育出了自己的艺术品性和艺术追求。
      一方面,徐朝兴大师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和归纳出典雅、高贵的青瓷是“简于形”“纯于釉”“精于艺”的特征,所谓“至简为美”“至纯为上”“至精为本”是青瓷艺术生命长青之所在。另一方面,他又特别强调“要尊重青瓷文化生活的民间性和草根性”。他对于青瓷如何走近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如何使普通民众领略其“青瓷之美”,均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实际上,这正是中国文化所谓“雅俗”范畴确立以来一直延续的美感特征。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上层的、高雅的文言(书面语)和下层的、通俗的白话(口头语)一直是分道而行。这其间,有很多文人士大夫践行着将民间话语文言化、将通俗文化高雅化的工作。“雅”是建立在“俗”的基因上的,“雅乐”之于“国风”、“汉赋”之于“乐府”莫不如此。美学家于民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雅俗文化起源和特征时提出雅乐的两大类型“大韶”和“大武”,前者是“平和”、后者是“肃庄”。而传统工艺中宜兴紫砂壶是典型的案例,同样青瓷也是如此。青瓷自唐代便已形成了“如冰似玉”的美感范畴。特别是随着陆羽《茶经》中对越窑青瓷的品鉴,青瓷与茶叶一起成为当时上层精致文化的象征。南宋时期的“禅”又加入其中,又使龙泉窑青瓷完成了“禅茶一味”的心性历程和物象基础,上升为一种“陶成雅起”的高雅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图片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徐朝兴大师正是生于兹长于兹、在民间智慧额沃土养育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大师。他与一批立志于复兴青瓷传统价值与现代意义的大师们的努力成果及成效是显著的。如果说,五十年代国家层面上的恢复青瓷工艺是将潜行多年的龙泉青瓷推向历史前台,展露其美丽、端庄、典雅的中国意象的话,那么,今天对青瓷极其文化的理解和诠释就是全方位和进行时。
      我们在对青瓷典雅温润的美感做现代性归纳时,不要忘记,那只是我们一个新的起点。我们需要融入的是今天的眼光、今天的情怀、今天的面貌。而不是一味地复古,复古不是复兴。一如文化的传承,他需要血脉和基因,需要一个支点。它的全部意义在于这种源于古典基因之上的新的面貌和新的风格。
      在徐朝兴大师及他的学生那里,我们看到了这种完整的传承和努力。如果说,龙泉青瓷历史的中断或间隙像一个逗号,那么,在徐朝兴大师那里没有句号,只有持续的前行。
      我特别喜欢徐朝兴大师的一句话,“我不是大师,我就是个老陶工”,话语朴实、谦逊,但却说出了他自己的心里话,说出了他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说出了他的青瓷情结和理想。
      祝愿徐朝兴老师的艺术之树常青。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