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叶英挺:从秘色瓷到龙泉官窑






[日期:2018-12-18] 来源:丽水处州青瓷博物馆  作者:叶英挺 [字体: ]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晚唐诗人陆龟蒙一首《秘色越器》使秘色瓷成为谜一般的美丽存在,留给后人无限神往。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的开启,第一次以实物资料向世人揭开了秘色瓷的神秘面纱。近年来随着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窑址的逐步发掘,秘色瓷的生产地点、生产状况等面貌也逐渐清晰。

      为此,故宫博物院去年还举办了“秘色重光”秘色瓷特展。可以说,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秘色瓷实物标本资料已相对丰富。那么秘色瓷问题是否就此划上完美句号,就此终结呢?恰恰相反,正因为可以看到足够丰富的器例、标本,我们得以思考延伸的才会更多,更深入。比如说,秘色瓷的烧造时间主要是晚唐五代至北宋初年,那么随着越窑在北宋式微,宋人还追捧秘色瓷吗?秘色瓷与两宋其他青瓷名窑譬如龙泉窑,乃至官窑之间是否存在着关联呢?今天不妨来谈谈相关的一些问题。

      一、秘色之“秘”

      何谓“秘色”?宋人说“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秘色瓷是献给帝王的高档青瓷,不允许臣子平民使用。“秘”字本身的含义,在古代也常与帝王有关,如禁苑称“秘驾”,宫禁藏书之地称“秘阁”,制诏之所称“秘庭”,皇室贵戚随葬物品称为“秘器”等等。秘色瓷的出土,如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葬、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北宋周王赵祐墓、辽陈国公主墓、辽圣宗贵妃墓等,均为皇室或王室成员墓葬,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也是出自皇家内库,都能证明其“贡瓷”性质。

      贡窑是官窑的前身。宋人文献言及官窑即将“秘色窑器”列之于前,言下之意,即有官窑发轫于“秘色瓷”的意味。如南宋顾文荐《负暄杂录》窑器条,从秘色窑器始,到“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到“江南处州龙泉县窑”,再到“修内司、郊坛下官窑”,包括后面提到“乌泥窑、余姚窑、续窑”等,其实都可视作秘色瓷体系。最后的“旧越窑不复见矣”则指秘色瓷原产地的越窑不再生产秘色瓷了。为什么说文中提到的这些窑口可以视为秘色系列呢?这些窑口都有官方背景;都生产高档青瓷,虽然质量各有高低,性质上也有差异。如果再深究下去,还会发现,像汝窑、龙泉窑(官)、南宋官窑等,在造型、工艺、审美风格上都与越窑秘色瓷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二、秘色龙泉

      笔者曾提过“秘色龙泉”的概念,这个说法并非我首创,宋人早已说过。庄绰《鸡肋编》就认为龙泉也出秘色瓷器:“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龙泉窑与越窑渊源较深,早期龙泉窑一般认为也可以归到越窑系。龙泉窑的崛起始于五代北宋,这个时期龙泉窑也烧制过近似越窑的高质量青瓷,而且这类龙泉被混淆为越窑的器例也很多。


      不仅如此,龙泉窑在北宋晚期还按朝廷提供的样本烧制高质量的宫廷用器。若对照上述《负暄杂录》窑器条的记载来读,笔者认为,被视作北宋官窑出处的这句“宣政间京师自置烧造名曰官窑”应指龙泉。贡瓷质量上定有要求,“质颇粗厚”怎入皇家之眼。既然地方技术力量有限,供器质量达不到朝廷要求,那么设官窑督烧。有了官方的介入,也才有了器物的“益加工巧”。

      三、北官新说:龙泉山连窑

      持论北宋官窑在龙泉的主要依据是瓷片实物。这类瓷片也算由来已久,杭州城很早就出土过这类残片,但数量非常少。外观上既与官汝、南宋官窑器几许肖似又存在差异,质量之高,完全达到官窑级水准。对于这类官样瓷的产地,笔者一直认为系龙泉所产,并多次去龙泉大窑一带实地考察求证其出土地点,最终确定为龙泉大窑“山连窑”所产。


      山连窑“官样龙泉”瓷以黑胎为主,具体呈色为深浅不一的灰黑(生烧或过烧则影响胎的呈色)。以目前收藏到的残片而言,器型种类较单一,主要是碗、盘、洗等生活日用器品种,除此而外还见有少量花盆、胆瓶、簋式炉等残片。大部分钧运成器,胎壁匀薄,碗碟等器口部尤其细薄;普遍呈铁足,圈足细腻工整之至;胎骨质地较坚硬,釉质密度非常高,断面清晰可见多次上釉痕迹,以三层釉为多,釉层厚度均匀;正烧釉色多为粉青,底色泛蓝,质感温润如玉,莹净柔和,深邃而宁静。

      在考察山连窑官样龙泉残片的过程中,笔者还留意了同地层的普通龙泉青瓷残片,这些残片的时代特征较明显,大致为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产物。此为官样龙泉的烧制时间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四、宋人的“秘色”情结

      宋人的“秘色瓷”情结值得关注。比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有一条记载:“周纲尝知梁县,烧造假秘色瓷器以事蔡攸”。蔡攸何人?他是蔡京的长子,得宠于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领枢密院事,随即又任开府仪同三司、少保等重要职务,后改任太保,封英国公,靖康元年(1126年)钦宗即位后被贬,并被诛杀。所以周纲“以事蔡攸”,无疑是北宋晚期的事。他用“假秘色瓷”来谄媚蔡攸,说明当时秘色瓷仍受到权贵统治阶层的青睐,且秘色瓷不易得。

      秘色瓷是供御之瓷,也可说是宋代会设立官窑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秘色”之宗当属越窑,但越窑在北宋逐渐衰落,越窑向朝廷进贡瓷器的最后一次明文记载见于《元丰九域志》元丰三年(1080年)“越州土贡瓷器五十事”。越窑没落的同时,龙泉窑迅速崛起,逐步替代越窑的地位非常明了。“今处之龙溪出者色粉青,越乃艾色(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颇有后来者居上的势头。在龙泉设立官窑即是要烧制出最完美的“秘色”。

      五、结语

      按宋人的说法,秘色窑器是“末俗尚靡”的产物,价比金玉。因为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瓷器,烧制成本非常高:胎土陶洗精细,施釉匀净,制作规整,基本满釉,匣钵单件装烧,以素面为主,不重纹饰,以造型和釉色取胜。这些都与龙泉官样产品不谋而合。

      如果将龙泉官样青瓷与同时期的普通产品作个比较,就更能体会其特殊性。比如两者的胎质,圈足、造型、纹饰风格等等,差异都是非常大的。像北宋末到南宋早期的普品,普遍还流行刻划花,有的圈足宽大,外底涩胎,是真正的“质颇粗厚”。而随着烧造技术的进步与成熟,龙泉窑的整体烧造水平上升很快,以造型和釉色取胜的思想几乎主导了整个南宋龙泉窑的审美。所以也可以说,北宋官窑之后,南宋龙泉窑将秘色瓷的精髓发扬光大,普及开了。秘色瓷不再“秘”而不得,因而也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人物简介:

      叶英挺,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人,1963年7月生,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馆长,资深古陶瓷收藏家。 1981年8月毕业于丽水师范学校龙泉分校,从事教师,并于1983年-1986在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进修深造。1994年任校办厂厂长。1996年开始到丽水发展,2004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以龙泉窑青瓷为专题的民间私立青瓷博物馆——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

      他从学生时代开始就走上收藏之路,三十余载里遍探龙泉窑窑址,收藏龙泉窑青瓷1000多件,从教师、实业家转身成为一名龙泉窑青瓷鉴藏家和研究者,迄今已出版个人专著四部,在知名收藏类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尤其2005年《发现:大明处州龙泉官窑》问世,将其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龙泉存在明代官窑”这一颠覆性的重大发现公诸于世,轰动一时,被有关陶瓷界考古专家誉为“改写陶瓷史”。引发中央台等各大媒体的竞相报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