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西河文化陶器〈一〉






[日期:2019-06-06] 来源:济南美陶  作者:佚名 [字体: ]

 
《陶釜》
 
      济南拥有8500多年的人类文明历史。

      济南·因地处古四渎之一----“济水”之南而得名。命名之地就在济南·章丘·龙山。

      从距今8500多年一直到西晋永嘉(公元307~公元312年)年间,济南·章丘·龙山一直是济南地区乃至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济南是历史悠久的古城。

      在济南·章丘·龙山可以翻阅中华8500年文明史。考古学证明,史前文化大致经过了西河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五个阶段。这一史前文化发展谱系的两个即“西河文化”和“龙山文化”首先在龙山发现并命名,而龙山的三处国家级文化保护遗址(西河遗址、城子崖遗址、东平陵城遗址)和一处省级文化遗址(焦家遗址)清晰的呈现了中华文明的进步旅程,表明济南·章丘·龙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济南是中国陶艺之乡。

      8500年前,济南先民开启了多沙泥质红陶为特征的陶艺之路;在距今6500年前,完成了以陶器“鼎”“鬲”为象征符号的中国“阴阳”学说;距今5000年前,创制出了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巅峰陶器----“黑陶蛋壳杯”。

      济南是人杰荟萃的名城。

      在上古时代,济南就诞生了大舜这一民族领袖;大禹时代,传说其父鲧在此修筑城墙,伯益造井;谭国大夫站谭国城头而作《诗经·大东》,诗中用文字第一次记载了中国最古老的第一传说《牛郎织女》;邹衍汲取龙山文化精髓,建立“五行学说”;吕后举山东之力而筑“济南国”;伏生默记而传《尚书》;终军弱冠请缨;王莽革新新朝;曹操出将入相。

      济南是农耕文明的摇篮。

      8500年前,济南先民选育驯化野生的“狗尾草”,培育出古老的粟米,又经过几千年的培育,制成了今天的传世龙山小米。龙山小米为世代贡米,至今在龙山仍被广泛种植。

      济南是中国城市建设创制之地。

      8500年前,济南先民开始滨河而居,掘壕放水围城;6500年前,建成原始国家雏形,现“焦家遗址”;5000年前,建成亚洲第一座大型城市----“城子崖古国”,城内道路第一次尝试用“石灰面”修筑;3300年前勤劳的济南先民修筑了第一条古代“高速路”----“周道”;秦末汉初,兴建山东最大的人工城市----“济南国”。

      济南是工业文明发轫之地。

      8500年前,济南先民依靠先进的制陶手工业,制出大型陶壶,用以酿制“桑葚美酒”;5000年前,用粟米酿制出中国第一杯“米酒”,传承至今;战国末期,济南逐渐成为中国“冶铁”中心,章丘铁匠名传天下。

      (本系列讲述的就是距今8500多年----到西晋永嘉(公元307~公元312年)年间济南的那些事)

      一、西河文化

      资料显示,西河文化时代的聚落到目前为止,在山东省仅发现七处,其中六处在济南境内(章丘五处、长青张官一处),邹平孙家一处。除去西河遗址外,文化内涵丰富、文化特征明显的还有章丘小荆山遗址。

      据上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考古系“西河遗址碳十四测年数据测定报告”断定,西河文化的早中晚三期分别为距今8411年、7974年、7726年;后李文化的两个数据分别为8163年、7851年;小荆山遗址的发掘资料将年代分为了两期四段,以每段100年计,共400年,因小荆山的第四段可以和西河遗址的8400年衔接,且下面三段形成的文化堆积可达1-1.2米,形成这样一个堆积又约需千年以上时间,那么小荆山遗址的最早年代可达距今9500年,由此可以认为西河文化的最早年代可达距今万年之久。其下限年代,从西河遗址的7700年左右和后李遗址的7800年左右的年代下限来看,加上小荆山遗址四段的资料证明,西河文化的最晚下限应在距今7500年左右。也就是整个西河文化的发展历程大约经历了 2000年,由此可以断定西河文化是北方地区与黄河流域七八千年前诸系列文化群平行发展的又一较早的地方性文化,是目前海岱地区所发现的最早的、跨越时间最长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中心。

《石器》

      西河文化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民开始创新生存方式,他们从大山的洞穴中和茂密的森林里走了出来,选择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气候适宜的海岱地区中心位置的章丘,开始了最原始的农业耕作。这里自然环境优越,它丘壑连绵、古树成林,泰沂山脉横亘于南,长白山逶迤其东古济水沿泰沂山脉北流,由泺口东折流经章丘入海。这里河湖交错,水生动物丰富。这些丰富的自然条件,保证了古人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环境下,仍能去的足够的食物。



《陶豆》

      中国最早的陶器出现于何时呢?

      据记载,中国古代有着“黄帝以宁封为陶正”(黄帝命宁封为制陶的官)、“舜陶于水滨”(舜在水滨制陶)等传说。然而,从济南•章丘•龙山的西河遗址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发现的最早陶器实物,要比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早上 三、四千年。

      在8500年前的西河时代陶器开始出现,几千年来一直是济南地区人类的主要生活用具。西河时代陶器由于烧造工艺的不同,有红褐陶、红陶、灰陶和青灰色陶等不同品种的陶器。与此同时,人们为防止陶器经火烧或水浸泡断裂,而在泥土中加入砂子,烧制成泥质夹砂灰陶和夹砂红陶。此类陶器多用于烹调器、汲水器和大型容器。

      西河时代陶器原料:

      西河时代陶器选用的陶土是一般的粘土,制作的陶器都是粗泥陶。在制作炊煮类陶器时,常在陶土中渗加一些粗砂粒,以增加陶器的耐火强度;制作盛贮粮食的大型罐、瓮或缸类器,则在陶土中渗拌许多细砂粒或陶片的碎粒等,使陶器器壁加厚耐用;一些盛食物的小型器皿,陶土中也常渗有少许细砂或蚌末或陶片碎末等。

《陶釜》

《匜形器》

      西河时代陶器制作方法:

      西河时代陶器制作器形均为手制,制作方法主要有捏塑法、泥片贴筑法和泥条盘筑法。

      “捏塑法”陶瓷成型技法比较容易,就是制作小型陶器时,用手捏塑成型的方法。湿泥通过手捏制成型,一般在陶坯上留有清楚的指纹。西河时代小件陶器几乎都是是用手直接捏成。

      “泥片贴筑法”系指将泥料先搓成泥球,再按成泥片,然后经过手捏、拍打或滚压使泥片之间互相粘贴在一起筑成坯体的方法。其具体方法有两种:大泥片贴筑法,利用数量小、大而厚的泥片贴筑成坯体,泥片之间相互叠压部分很窄。通常用于制作粗放的器物,釜、圜底罐和圜底钵普遍用大泥片贴筑成型。小泥片贴筑法,用数量很多、小而薄的泥片贴筑成一件器物,泥片之间相互叠压部分很宽,从表面和断面可以看到多层次斜向叠压的现象,通常用于制作精致的器物。

      “泥条盘筑法”就是将拌制好的粘土搓成泥条,然后圈起来一层一层地叠上去,从器底起依次将泥条盘筑成器壁直至器口,并将里外抹平,制成所需陶器的雏形,进一步一手在器内持陶垫或卵石顶住器壁,一手在器外持陶拍拍打,使器壁均匀结实。从出土的器形看,在器底的内部都保留有泥条盘旋的痕迹。

      西河时代较大的器物在制作时,一般为器底、器身分制,最后对接,器形多反折成叠沿。


      西河时代陶器烧制方法:

      西河文化陶器尚处在初级阶段的烧陶技术,烧成的陶器红灰相间颜色斑驳,火候不高,有时局部外层脱落。西河时期陶器的烧制技术,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逐渐提高,这一时期,人们已能粗略的控制窑室的火候温度。据推断,西河文化时期的陶窑比较小,有横窑和竖窑两种。当时的先民先是在地上挖一个坑作为火膛,火膛上有火道,最上部是窑室。圆形窑室直径一米左右,窑室底部有许多箅孔与火道相通。早期烧窑,陶器入窑烧的过程,一般是露天烧不封窑,烧造出的陶器多是砖红色,这是不封窑加以高温,使陶土中的元素得到了充分氧化的结果。所以,西河文化时期的早期陶器多是红色,后来,随着烧制技术提高,有了红褐色、青灰色陶器。

《陶釜》

      西河时代陶器器形特点:

      西河时代陶器造型古朴、盛行圜底器,流行矮足圈足器,器表以素面为主,主要纹饰有戳纹、指甲纹、刻划纹等。

《陶釜》

《陶盂》

      西河时代陶器颜色:

      陶器颜色为多沙泥质红陶、夹砂红褐色陶、红褐色陶和青灰色陶。


《陶碗》

      西河时代陶器器形特点:

     烧制陶器是西河时代继石器发明之后,最早的手工业,或者说是最早的化工行业。在距今8500年前的济南,能够大量烧制陶器,显然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人类在制陶之前制作的木器、石器和骨、蚌器等用具,只是改变了材料的形状,而没有改变材料的性质。用火加热的高温制陶,则是改变了陶土的化学性质后制成的质地坚硬的器皿。陶器的出现,是远古文化史上划时代的发明创造。

      西河时代陶器造型古朴、盛行圜底器,流行矮足圈足器,器表以素面为主,主要纹饰有戳纹、指甲纹、刻划纹等。

      西河时代陶器器形按用途分类:

      陶器是伴随着人类经济生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出现的。新石器时代以前,人类尚处在以采集和狩猎生产为主的时代,是以极其简单的木、竹和兽皮等材料制作用具,烧烤是其主要的熟食方法。据民族学资料介绍,人类最初的烧烤熟食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动物的胃盛水和食物,在火上烤煮;一种是采用石烹法,即在木器内盛水和食物,不断地往水中投掷烧热的石块,将水烫沸烹煮熟食。

      西河时代早期人们发展了农业,农作物的粮食成为了主食,粮食收获后,需要大量的盛储容器,同时,迫使人们改进熟食方法,这样更适用于用粮食制作食物的炊煮器具呼之欲出,考古结果表明,西河遗址出现大量的用于煮食粮食的陶釜。农业出现后稳定的定居生活,为制陶手工业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西河时代的陶器主要是日用陶器,同时,人们也开始制作艺术陶器。日用陶器按用途分为以下几类:

      1.汲器:陶双耳罐

      2.饮器:陶杯

      3.炊器:陶釜

      4.食器:陶碗、陶豆、陶盆

      5.盛贮器:陶壶、陶缸

      6.其他杂器:匜形器

      这些器物承担了炊煮、贮存、汲水、餐饮等功能。西河时代陶器开启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先河。济南先民由渔猎到畜牧到农耕,食谱已经横跨动植物两界,正是有了炊煮陶器,先民从水里、山上、树上、天空到原野、洞穴获得一切可食之物,被烹制成中国人的美味佳肴,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传承几千年的饮食文化,已达到艺术境界。


      在西河遗址中,发现了艺术陶器:人面陶塑、陶猪等,这说明,在8500年前的济南先民已经开始追求陶艺美术。


      西河时代陶器的原始艺术:

      西河时代的生活用器,主要是陶质器皿。陶器容易破碎,特别是每天常用的炊煮器、饮食器皿和盛装食物的小型陶器,使用的频率高,损破得最快。所以西河遗址里遗存的陶器残片多得难计其数,陶器是史前物质文化中能保存至今的最多的文化遗存。

      陶器具有一定的造型,在制陶工艺中有制作的技巧、也包含着审美意识。因此,陶器造型本身就构成艺术。济南·章丘·龙山区域内的制陶工艺的发展近万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粗拙到精致、由器形简朴到优美。

      在漫长的历史变革中,随着人类生活的需要,陶器种类不断增多,每种器形的大小很有很多型号。西河时代比较多的有最原始简单的釜、罐、钵、盆等。烧制出的深红、橙红、橙黄、灰、褐、青灰等不同颜色、器表光洁的陶器,造型多样,有的器形别致、制作精巧,给人有工艺品般的美感;尤其是史前原始文化中仿照动物形体或植物果实等塑造的陶器,在西河遗址中发现的的褐红色“人面陶塑”、“陶猪”,是形象非常生动的造型艺术作品。

      西河文化时期陶器,在造型艺术上已达到相当高度,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当然,西河时代的陶器无论是在器型上还是在制作工艺上都还有非常大的原始性,但是,却是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中。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