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秦汉时期遗址






[日期:2021-12-01] 来源:文博中国  作者:佚名 [字体: ]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璀璨悠久的文明,更见证了一代代中国考古人执着的探求精神。这100个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重要学术研究的成果,都在各自领域解决了重大的学术问题,实现了新突破。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北京大葆台汉墓

大葆台汉墓由西汉时期的两座大型竖穴土坑木椁墓组成,编号分别是一号墓、二号墓,属于诸侯王级别的高等级墓葬,被认定为广阳王或燕王及其夫人的墓葬。

一号汉墓平面呈“中”字形,墓坑口大底小呈斗状,该墓主要由墓道、便道和墓室组成,其中墓室又可分为甬道、外回廊、黄肠题凑、前室、内回廊和后室等。墓内早期被破坏(墓室北面发现一个盗洞),部分因火烧而坍毁。

二号汉墓位于一号汉墓的西侧,也是大型木椁墓,坐北朝南,平面呈“中”字形。大葆台汉墓是北京地区首次发现并进行正式考古发掘的西汉时期大型竖穴土坑木椁墓,也是北京地区首次考古发掘的西汉诸侯王及其夫人的同坟异穴合葬墓,是北京地区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大葆台汉墓是北京地区迄今考古发掘的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汉代诸侯王及其夫人墓。大葆台汉墓首次通过考古发现证实了史料典籍中所记“黄肠题凑”,对研究汉代的丧葬制度和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汉墓中出土的车马遗存,对了解与研究我国陪葬或殉葬车马制度的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一号汉墓墓室全景

一号墓墓道内的三辆车马

玉舞人

六博棋

鎏金铜铺首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

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北京市文物工作队等。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马希桂、蒋忠义、鲁琪、黄秀纯、钟少林、刘震伟、韩悦、赵其昌、赵迅、朱志刚、李玮、赵光林、赵学勤、张先得、吴梦麟等。

河北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为西汉中期中山靖王刘胜的陵园。由建造于山体中的刘胜墓、窦绾墓及附近的18座封土墓组成。1968年5月被发现,定名为1号墓。后又发现了2号墓。1968年8月,完成1号、2号墓的发掘。通过出土的铜器、漆器和封泥上的文字材料以及金缕玉衣等推断,墓主分别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王后窦绾。通常称之为满城汉墓或中山靖王墓。该墓保存完整,作为汉诸侯王、后一级的大型崖洞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建造精巧,揭示了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墓葬结构和埋葬制度,是研究汉代“因山为陵”葬制的重要材料。

墓中出土的文物充分反映了西汉盛世时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为研究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发展和医学、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渗碳钢、百炼钢、镀铬技术等先进科技的应用是足以改写中国科技史的重大发现,反映了当时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医工”铭文的铜盆,是研究中国古代针灸和医学史的重要资料。铜漏壶为迄今发掘出土年代最早的一件,对研究天文学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石磨、铜尺等文物为国内首次发现,对研究农业发展史和古代度量衡制度发展有重要价值。长信宫灯、博山炉、凤鸟纹杯等文物造型精美,制作精良,匠心独运,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典范制作,反映了汉代辉煌的文化艺术发展成就。

满城汉墓外景

清理二号墓南耳室

金缕玉衣

长信宫灯

错金博山炉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胡寿永、王仲殊、卢兆荫、张子明、郭义孚、姜言忠、屈如忠、杜玉生、蒋忠义、王振江、戴彤心、杨锡璋、杜在忠、王岩、段鹏琦等。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