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古瓷的“蛤蜊光”






[日期:2011-02-15] 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在古玩界,对一些古瓷彩釉上以及釉边出现的类似蚌壳内侧的珠光样的光晕,称做蛤蜊光

    尤其是明万历年间的红、黄、绿三色的大明彩,不仅在彩釉上能见到这种光彩夺目的蛤蜊光,有时连牙白色的底釉上,也有这种令人目迷神移的光晕闪现。由于这种光晕显得珠光宝气,因此也有人把它称做蛤蜊珠光。到了清初,黄、绿、蓝等釉色以及此类釉色的边缘部分,也常常可以看见这种正视难看见,侧视则分明的蛤蜊光。这种特有的迎光显现,避光消退的光怪陆离的光晕,成了古瓷的特征,因此也成了鉴定古瓷的重要依据之一。

    有一位著名陶瓷专家、鉴定家曾为此写有专著。认为这是由于釉色中一些金属元素,历经近300年左右的岁月,渐渐游离到了瓷面上,因此而形成了蛤蜊光。由此断言:清康熙、雍正朝以上年纪的瓷器彩色釉面,才有可能出现这种蛤蜊光

    问题是,在实际收藏过程中,笔者和几位藏界友人,都有相同的经历或是同感共识:不仅在清中期的嘉庆朝瓷器粉彩釉面上发现过这种带点神秘色彩的蛤蜊光,就连只有一百多年的同治、光绪年间的一些彩瓷,也有个别出现这种光晕。也就是说,蛤蜊光的出现,需要一定年纪,但不一定要等到250年以上。当然,也有的古瓷,年纪不小,却没有出现这种光晕。因此,蛤蜊光也不是判断古瓷的绝对的惟一依据。 

    但是,根据蛤蜊光来判别古瓷真伪,在目前来看,还算是个比较重要比较可靠的手段之一。尽管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仿古者以某种药水浸泡等手法,制造假蛤蜊光来仿造古瓷。但和别的制假手段同样难以避免地产生缺陷:假蛤蜊光也和假包浆、假火石红一样,不够自然,缺少灵气。假蛤蜊光显得呆板生硬,而真蛤蜊光在侧光下若隐若现,如虹似霞,像是具有生命一样,闪闪烁烁,显得十分灵动。说得通俗一点,假蛤蜊光和假火石红、假包浆一样,是死的;而真蛤蜊光是活的。

    当然,要识别,说难也不难,只要经过几次比较,就能具有火眼金睛,学会识别真假蛤蜊光的本领了。

    初学收藏者的手头如果没有,可以从藏友处借一件或数件具有蛤蜊光的真收藏品,平时多看看,多捉摸捉摸,那么以后看到那种假古瓷上的假蛤蜊光,立即会觉得像是老妪脸上硬涂的脂粉,和真古瓷上的真蛤蜊光相比,简直可以说是相形见绌,真假就可以立判了。(木木)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