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情依旧 艺常新——陈爱明的瓷艺特技






[日期:2011-07-11] 来源:  作者:石梓 [字体: ]

    看到陈爱明的陶瓷作品,就像见到他的故乡龙泉一样,那些缥缈或笃定的釉色、纹饰以及落落斑痕,完全就是龙泉的晴光水色、天上人间。来过龙泉你就会知道,青瓷就是龙泉的颜色,是这里的青山绿水。这位陶瓷作品经常入住中南海紫光阁的陶瓷艺术工作者,对龙泉与青瓷的情感,显而易见已经合成进一种缱绻的眷恋。

    1962年底出生的陈爱明,17岁进入龙泉瓷厂,龙泉青瓷传统手工的每一环工艺细节,被他学了个精光。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深造,在他即将而立之年,是他兼容并蓄、并在以后的陶瓷艺术中,注入学院探索气息的开端。得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家高峰先生,则成为陈爱明的一生受益。以陶工自称的高先生,不但教习给他手拉坯、跳刀等多项工艺手法,而且多次交往切磋中,更让他开始清晰意识到工与艺的玄妙差别。追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先生,精研龙泉窑传统神髓,也为他日后陶瓷性灵的全面爆发,描画上了极重要的一笔。1993年,在十余年传统手工打底之上,陈爱明进入了他的艺术顿悟及锤炼阶段。

    南宋瓷器简洁、大气的造型,契合得上陈爱明稍具内向的性格,而小件器皿细腻精到的处理,也可以让他在沉默中,专注地迷恋于精工美艺的演练揣摩。因而他的作品,口沿、底足,早早在坯胎初成时,就已工艺到位,甚至内壁,也完全呈现出与外观一致的润泽秀美。他不强调突出造型的新奇,而是将大部分的心力,注入进釉色及技法上的千奇组合,以此达到或皎美或奇诡的装饰效果。跳刀、刻划花、灰釉以及铜红绞泥,参差交互,是他最擅长的独门秘技。

  当修坯刀在半干的坯体上飞快地跳动时,你不妨也静静地用耳朵、用心去听,伴随着飞溅的泥屑,跳刀所发出的节奏轻快的音乐——嗒嗒嗒……这是远古传来的清晰而亲切的声音。陈爱明的一篇论文自述中,这样阐释他对传统跳刀技法的钟情。这一技法,在他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的作品《泉》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示。充溢着对龙泉山水的情感,这件以泉水为主题的作品,在青瓷与绿水之间,捕捉着共有的色泽及律动。简洁饱满的罐状造型,润泽清澈的青釉,通体暗藏绵密灵动的跳刀纹,原本素色的器形,在这种跳刀技法的装饰下,不仅青釉表面晶莹透亮,而且单纯之中,还产生出丰富的肌理变化,纹饰和釉色之间有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对话与共鸣,极好地呈现了造化者心中,对青瓷和自然的感悟,以及他单纯和谐的心理图层。这眼,清冽而不失莹润,静谧而又天地悠长地生生不息,一种惬意流淌、水声琳琅的情境,眼前立现。



图1、《泉》

    在龙泉青瓷中,刻划花作为一种能够最大限度突出釉色质地美感的装饰手法,被普遍运用。它有时特意不去连接线条的龙泉特色,还颇具传统水墨中的写意韵味,又像是来源于《诗经》中三义之一的,在阅读实际的划痕笔触时,形有尽而意有余。这种通感,也成为刻划花手法的最为曼妙之处。而陈爱明将它结合上灰釉以及跳刀,创作出《富贵牡丹》之后,龙泉青瓷在装饰效果上的突破,也就翻开了新的一页篇章。

2001年的作品《富贵牡丹》盘,首度将灰釉引入了青瓷,在瓷盘边上,用一圈阔带状的灰釉跳刀纹,拱照瓷盘中心的主体——牡丹。再用刻划花手法,在青釉盘底雕出半浮雕效果,盛开的花瓣柔韧地向上伸张,再衬以层层绿叶托护,深刻花叶,浅划脉络,写实再现了富贵之花牡丹的盛美华艳。这种主体的具象,与周遭细密抽象的灰釉跳刀纹,形成层次、疏密以及釉色的对比,简洁大气而又富有变化的装饰效果极为突出。此盘一出,即被中南海紫光阁收入廊下。之后,这种由陈爱明开创的装饰风格,在龙泉瓷器中被广为借鉴。时至今日,这盘的名目也已经从隐喻彩头的《富贵牡丹》,转移到了牡丹身为国花的寓意上,演化作了气韵更为开阔的《盛世牡丹》。



图2、《盛世牡丹》

  《忆江南》系列,则是铜红绞泥开始登上陈爱明瓷艺舞台的代表之作。依然是龙泉的自然景象给予灵感——一抹夕阳的偶然触目,让陈爱明开始尝试在瓷器中表现这种美轮美奂。绞泥装饰是唐朝晚期开始于陶瓷器皿上的一种成型工艺,糅合、挤压不同颜色的瓷泥,形成自然的纹饰,存世的一些绞泥盘或水丞,其不同色彩既相互分隔又宛若一体的装饰效果,令人啧啧称奇。陈爱明则是通常在白胎青釉中,加入了灰釉和铜红的变化,从1995年开始研究尝试,一年后便得成熟。他的《忆江南》盘,江南水乡的意境完全用清澈的青釉和灰釉,营造出如梦似幻、缥缈虚无的中国水墨效果,像一轮满月,又像在傍晚水边望到的含烟拢翠、一江春水。而周边再用铜红绞泥,饰上一圈金光华贵的编织纹,与盘底的素雅清简,相互映衬,一幅从记忆中泛出旧色的江南春江晚景图,也就活落落地便映在人眼里,烙在人心中了。



图3、《忆江南》

    技艺上的活学创新永不停歇。所谓紫口铁足,在陈爱明一手烧造的青瓷器上,也开始有了新鲜面目。由于作品往往用弟窑的白胎,大多上粉青釉,于是早期实践中,器皿口沿的釉色易向下漫流,而最后烧好的沿口常常露白,好固然也好,但整件青瓷器皿,却因此而稍嫌轻浮,缺少一点体量厚重。后来陈爱明干脆将哥窑的技法取来,在白胎粉青釉的口沿,用笔细细描上紫金土,再经高温中烧造釉流后,颜色就变得非白非紫,恰好发出浅显的红色,与粉青的颜色相配搭,娟丽秀美,也衬得器皿体量十足。2007年下半年始,这种技法已趋成熟,他的《青瓷刻花牡丹纹瓶》,就是这改良之后的翘楚之作。

    而2008年下半年始,弦纹的运用,又逐渐出现在陈爱明的创作中,作品《青瓷弦纹荷花双鱼洗》,就非常充分地映照了这种传统纹饰的美感。即使是烧造的环节,陈爱明也不放过。在用液化气窑炉烧造关键的作品时,他完全是模拟人工龙窑的烧法,前期开温和后期冷却,过程都十分缓慢,把通常的10小时,延长到20多小时,所出效果确然大不相同。现在一种技术我通常都会坚持实施一段时间,争取让它在作品中显得更成熟完善。陈爱明言道。结缘青瓷三十年,技艺上不断老招新用,想法上不停推陈出新,然而炫目的形式技艺仅仅是表面的风云变幻,他在艺术上始终追求一种平和、含蓄的美感,情感上也终究表达的是家乡龙泉的水木清华,一个风幡不动、沉着平稳的自己,已经完全地隐入在这种陶瓷世界的莫测万象中了。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