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界•尚——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专家观点






[日期:2011-09-10] 来源:文字、图片均由于霏霏提供  作者:于霏霏 [字体: ]

专家观点


白明:以陶释道 提升陶的延伸性

谈到陶瓷的创作,更多的人一定会联想到中国传统陶瓷文化,以及在各种展览里面所看到的一些展品。此次展览有一致性,也有独特性。
首先,展览本身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是这个问题一个展览解决不了,陶艺展严格讲是一个以“界·尚”名义和实验名义进行的一个折中展览。因为在中国文化深入往下走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折中”的问题,陶瓷也是。中国传统中最好的一个文化词,叫“道”。现在都会讲茶道、瓷道、武道等,但实际上这个“道”是中国传统哲学里面大家可知但是又未必可说的一个很高的境界。陶瓷恰恰具有这种特性,它可以诠释“道”深刻的可视的形象观。比如,在做陶瓷的时候,有一个意愿,但是在烧成的时候可能有一个空间是交给了它自己的性格去表现。
“界·尚”作为对中国陶瓷创作带有学术性的探索,有很多延伸的方面:一方面是跨界,是“界”本身所界定的东西。比如,这次是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两个艺术委员会做展览,这本身是一个尝试。但是这个尝试是一个附设的点,它将来会有很多延续性的东西。譬如,在参观鲁瓷时看到一个字,有人把“界·尚”误以为成“界·商”,这是展览可延续的一个非常准确的学术点。“尚”本身具有多种可取之性,如果大家都去追随,它未必是时尚,都去追随的东西变成流行,未必是时尚。“尚” 不仅是指高尚,它还有独特性,还有一点文化精神的高层的概念。
展览中有八十多个艺术家的作品,各方面的表现形式都有。场地的局限让作品不可能做得太大,这也是陶瓷的一个局限性。在这点上,陶艺展览有器型的,有装饰的,有探索材料的,也有讲究烧成的,还有综合的。比如,几个作品是由不是陶艺圈子里的艺术家做的,像荆雷,她把宋元古老的小瓷片用丝线吊出来,做成这种装置很有意思。她可能没想太多作为一个陶艺家如何去表现新的造型手段和新的釉色,他是用的现成物。但是这个现成物给你有很多新的联想:一个传统的瓷片带来的岁月感,突然变成一个非常新颖的空间,在光感之中它有呼应。展览看起来小,好似不会有很多人来参观,但是这里面又是“界·尚”提出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很多学术性的艺术家要做一个展览的时候,他面临的恰恰是可能提出来的问题是需要大家去解决的问题,但是他可能又是计谋的,在这么一个展览里可能更多的是艺术家本人和行内的人在关注,可是他会变成一个说话的话题会被外面所关注。所以此次陶艺展览是近几年做的展览中比较有意思的,这是值得往后延伸的话题。如果说这是一个展览,但更像一个提问,接下来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变成一个系统的展览回答它。比如,器型的研究问题,当代性问题等,就是如何在“界·尚”提出的这么多的话题之中,如何在专业里面去延伸。
白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讲师、《中国陶艺家》杂志常务副主编



刘正:中国当代陶瓷的新起点

今天参观了展览,感到中国当代陶瓷的发展确实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新起点上。
中国陶瓷经历了改革开放、产业陶瓷的挫折以后,新兴的陶瓷企业和新一代的陶瓷家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平台上。这个平台对陶瓷艺术家的身份和现在的状态,应该说回应了这个时代的需要,和国际当代陶瓷发展是同步的。特别是中国当代陶瓷家面临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现在的城市建设与生活品质的建设发展到一个阶段后,他对生活的品质、对器物提出更高的要求。整个社会也表现出现在的愿望。所以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中国的陶艺家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我们在产业陶瓷设计以及艺术家陶瓷创作方面表现出朝气蓬勃的现象。在这个领域里面器物部分特别值得关注。当代陶瓷器物的设计和创作是中国当代陶瓷发展非常重要的一块基石。我们的远邻美国,近邻日韩,都比我们早走了几年。我们必然也会走到那个阶段,这是时间问题和经济发展的问题。在器物领域,山东的艺术家包括这次的展览提出了一个理念,也展现了作品。它对当代陶瓷艺术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刘正: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远宏:展览的价值和意义在于问题的提出和延展性

界·尚陶艺展览的主题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何洁先生提出的。这次展览话题的提出,何先生还有一个理念,那就是,在这个有价值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虽然在理念上有着不确定性、比较模糊,但作为真正的艺术门类,高尚的灵魂是相通的,这个展览的价值和意义在于问题的提出和延展性,在这很多方面我们都需要去尝试。
远宏: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



孔森:在陶艺创作中还原艺术本质

作为平面设计师做陶瓷是一个观念的尝试。此次展览首先是观念上的突破。其实每一个专业都很有技术性,比如我在平面印刷领域,对纸张材料接触得特别多,但是与泥土创作接触的极少。这次交流焕发出各个领域的人开始对陶瓷材料认识。所以此次是最有意思,最放松的状态。
我原先对陶瓷就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进行实质性的认识,对火与土的关系的把握更无从谈起。在创作时放松很重要,所有的状态都回归到安静与放松,还原到本质,回到游戏。其实,回到游戏反而又是新的开始。作品不是一个人的,它是一个群体的,此次展览给各领域的艺术家和设计者一个交流的机会,给设计界一定的影响和触动。
孔森:深圳平面设计协会主席



赵健:设计师跨界体验陶艺的感受

对于陶瓷我了解的太少,从泥到瓷到火这种过程,对我来说非常神秘,是很崇高的,尤其与我国的历史文化结合的如此紧密。我一直想试一试摸一摸,经历这个过程。参加这次展览收获很多,正如两位先生谈到的在中国不同领域的设计与艺术发展的思考 ,对于我们来讲确实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就是如何对待传统以及某些行业界内的所谓核心的一些问题,如何看待界以外的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带有共性的当代艺术问题。摆脱行业里面很多年来由于很多种原因造成的束缚,或者是对模型的打破,如果能放下这些包袱,去做一些新的尝试,可能需要时机和条件。
参加这样的展览,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做的东西肯定不会有好的期待,但是最宝贵的是让你抛掉了很多在行业里的价值观,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泥土和火的关系,如果这个时候你从内心去摸索,去追求在多年从事的专业里面所想要做的一些事情可能完全没有了束缚,向一个新的领域释放,体验一个艺术家或者一个艺术作品的生命,从开始到最后这种形成的过程。这种结构如何建立起来,通过这样的感受我能够体会到在中国当代的设计也好,还是其他的艺术品也好,需要找到真实的自己,需要找到你和这个社会当代和它的历史最本质的观点,而且还有很多处在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中的一些生活中的艺术家,在社会发展的这个阶段,是不是应该逐渐形成这个时代需要的最宝贵的东西,这些东西应该是处于不同界的,都应该有美好的心灵的东西。此次展览让我有勇气、自由的发现一些原来在专业里面的一些包袱和一些最宝贵的东西,给外行坦诚的去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
赵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金文伟:实验陶艺发展的一个开始

“界·尚”当代陶艺实验邀请展把原来的问题提出来,变成一个现实,对于一个有历史、有惯性的材料在当下提出跨界,是相当前沿的。在所有的材料艺术里面,陶瓷是仅有的几个受过战争、自然灾害影响没有中断发展的材料,所以它的惯性非常大。惯性是指传统的惯性,它已经非常成熟。在当下,提出跨界做陶艺,是把各种材料,各种从事艺术方面工作的人集中起来做,这是对实验陶艺发展的一个开始,实验就是允许失败,它存在不确定性,可以尝试多种发展。
就个人而言,全世界只有中国的陶瓷发展是最热的,活动、论坛、话题、争论都很多,世界其他国家在这个领域非常弱,唯独在中国,发展的趋势、热度非常高。毕竟中国的陶艺材料有一个较长的历史,但是到了今天怎么发展?实际在教育里面也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我们也在提倡把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设计师,请到学校来给学生上课,让学生知道其他材料在发生什么,世界在发生什么,我们应该学些什么,这对一个有悠久历史的事物,以及从业的人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展览是个开始,希望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因为是实验,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在中国这个时期各种各样的实验应该是把它作为一个总结,然后进行一系列的推广。不管陶艺在世界,还是在中国的发展,我们都没有很好的总结和推广,这方面的工作还是有待于我们去做,也可以有更多各样的实验陶艺展,可以跟平面的、金属的等一起实验做出各种可能性。
          金文伟: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陶艺专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