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王刚砸宝事件砸了谁的财路






[日期:2012-09-30]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作者:毕武英 李晶 [字体: ]


  近日,首都博物馆(微博)和《天下收藏》栏目组联合举办了《“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把部分被砸掉的“赝品”瓷器同首博提供的瓷器真品放在一起展览,希望以此警示收藏爱好者,注意意赝品与真品的差别,谨慎收藏。但有“专家”在观展后称所砸“赝品”实为真品,而且其中30%的所谓赝品甚至可以达到国家二级文物的标准。一时间,“王刚鉴宝错砸文物”等质疑引发社会热议。

  其实,“天下收藏”自开播以来,是否应该“砸宝”始终是一个被反复讨论的话题。那么一个早已失去新鲜度的事件,为什么会在近期被突然放大,并迅速在网络上走红,背后的成因似乎已经远离了“砸”或“不砸”的是是非非。

  藏加网首席执行官彭晓阳认为,“砸宝”事件之所以被发酵,首先基于社会的整体失信,“每个人都缺乏安全感。”他说,“当我们喝牛奶时会遇到三聚氰胺,吃饭时会遇到地沟油,喝酒时会遇到工业酒精的时候,生命得不到基本的保障,整个神经就处于防备状态,什么都觉得有真亦有假,所以凡事先想到鉴定,哪怕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在彭晓阳看来,公众在这种心理暗示下,“天下收藏”砸的无论是真赝品抑或假赝品,都是值得怀疑的。也就是说,怀疑的态度既然抱定,就已经与王刚到底在节目中砸了什么毫无关系了。

  其次,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使我们有闲暇关注生存之外的话题;同时都市的生存结构使人产生了普遍的孤独感“孤独会诱发人产生倾诉的欲望。”而新媒体技术恰恰给人提供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表达自己思想的多种渠道。“以前人们只向至亲、朋友表达,现在可以通过微博、博客、论坛等多种手段来表达,所以,只要能表达,很多人是不在乎自己表达的是否正确或者主题是什么的”。

  在“砸宝”事件之后的第二天,彭晓阳就参观了首都博物馆的《“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展,他向记者介绍说:“现场蹲守着很多就此事件感兴趣的媒体记者,他们对前来参观的普通观众进行随机采访。几乎每个被访者都能侃侃而谈,好像专家一样表述自己的观点”。彭晓阳说“其实这些被访者是想借助媒体将自己的观点传达给更多的人,哪怕自己的观点像‘盲人摸象’一样片面。”彭晓阳举例说,这好比北京一些出租司机很有社会责任感,关心着国计民生,关心着党和国家组织结构的变化,这种匹夫有责的精神很让人钦佩。他们和政治局委员在饱满的政治热情上没有分别,但出租司机没能成为政治局委员的原因是他们还不具备政治生活领域的专业素养和训练。

  而正是由于社会失信土壤和民众倾诉愿望的不断滋生,使得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看到了可利用的契机,于是“挑起话题,说些哗众取宠又足以调动社会负面情绪的话来进行炒作。”彭晓阳说,这些所谓的顶着众多自封的协会的“专家”,是不会顾及炒作的结果是把自己“炒臭”或者“炒香”的,只要有人回应,有人关注,“他就成功了”。

  而事实是,记者了解到,当无辜牵涉其中的华辰拍卖负责人甘学军(微博),在风波后的第二天,连续接受超过至少5家媒体的采访,并不断对这些所谓“专家”进行批驳、解释的时候,事件“始作俑者”的名字已经迅速传播开来,如果这能算是一种成功,那么他们的确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在各路人马对“砸错宝”事件纷纷发表观点时,几位当事人却一致表示,事件不值一提。王刚在媒体上公开说:“这事儿犯不上说,没必要说,不屑于去说,但又不得不说,它真成了个事儿。”翟建民也认为:“我根本没想到会变成这么铺天盖地的一件事情,我以为是在说笑呢。”甘学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这件事情从一开始我以为是个笑谈,没放在心上。可后来事件发酵的越来越严重,我很震惊这些所谓的专家真的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甘学军强调,‘伪’专家的大行其道,才是最值得忧虑的。“所谓专家称“这里的‘赝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真品,而且三成都是珍品。这在业内人士看来显然是无稽之谈。如果民间藏宝可以达到如此高的真品率,拍卖公司何愁征集难?”甘学军在其微博里疾呼“砖家们质疑天下收藏砸珍品的闹剧该结束了!一眼假的东西您都视为珍品,那潘家园旧货市场该‘保真’了!”

  “有人出于对艺术品的喜爱认为不要砸了东西可惜,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在节目上经常会听到观众说,不要砸啊,拿回家放着挺好的啊。但是‘砸’就是给大家提个醒儿,我在节目上也多次强调,文物的收藏投资比股票风险还大,一定要谨慎、量力而行!有一些人倾家荡产买的东西,结果是赝品,你说该不该砸?”甘学军对记者说,这档栏目不是要考验专家的眼力,只是通过演示,传播收藏、鉴赏文化。“砸”是节目的一个手法,不是目的。彭晓阳也表示:“这是一档收藏娱乐节目,该不该砸东西,是节目的设置问题。只要达到娱乐观众、普及文化的目的就挺好。”

  对于坊间传言,《天下收藏》里被砸的赝品是从潘家园里买来找演员上节目的。一位从事电视行业的媒体人对记者介绍,这种肆意的揣测是没有根据的,但电视节目确实有一定的导演性。“电视节目的情节发展走向,大部分之前已经设定好了,并不是完全按照现场情景发展的。套用到《天下收藏》栏目,我们可以想见,哪件藏品该砸,哪件藏品不能砸,提前肯定是做了沟通,再三确认过的。而不是电视里看到的那样,因为某位专家现场的一句话就决定了藏品的命运。”该媒体人表示,对于“砸错宝”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做客节目的专家成了火力的攻击点,真正该负责的电视栏目却没有过多的质疑声。“做客节目的专家成为了众矢之的,真正策划‘砸宝’的栏目组却‘退居二线’。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

  此次事件针对的似乎并非《天下收藏》栏目,只是在炮轰其中的专家,个中缘由,耐人寻味。有业内人士称,这是一些“专家”着急了。“有些收藏了很多假货的‘收藏家’对不了现,着急!有些人开出了很多假鉴定证书,交不了帐,也着急!”

  “业内都知道,一些‘专家’给钱就开鉴定证书,他们的证书甚至已经进了一些拍卖行的黑名单。文物市场发展了这么多年,他们开出了多少鉴定证书不得而知。但是收藏家拿着他们的鉴定证书却被告知是赝品,试想,这些‘专家’该如何交差。仅仅说是学术争议?那有争议就得证明你是对的,他是错的啊。所以栏目里砸的‘赝品’就得是90%是真的,甚至三成是赝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分析,“对于此次出面质疑的‘专家’,且不说那莫名其妙的头衔,就看看他们最近的言论就知道水深水浅了。一个力证‘天价玉凳’绝属真品,一个认定永乐青花暖水壶为国宝。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儿了。”

  传说英王爱德华八世在读中学时,常常被同校男生们欺负。他似乎得罪了全校的男生,因为每一个男生都会千方百计想着法子地踢他的屁股。然而学校调查下来的结果却让人啼笑皆非:那些恶作剧的学生们这些匪夷所思的行为,目的其实都很单纯——他们知道爱德华王子终将继承王位,而那时候这些家伙就可以指着国王,得意洋洋地向家人朋友们炫耀:看哪!那就是国王,小时候我常常踢他的屁股呢!

  可惜,爱德华终于成了国王,那些曾经踢过他屁股的家伙,我们却连一个名字都不曾知道过。中国如今也不乏这样一些专踢名人屁股的人,他们的目的却显然要复杂的多,但无论如何,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绝对是幻想。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文物如此,人亦如此。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