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谁在收藏中国》——海底夺宝






[日期:2012-11-15] 来源:《谁在收藏中国》 第四章  作者:吴树 [字体: ]

  ○海盗麦克·哈彻

  1985年夏,中沙群岛。

  阳光、海浪、金色沙滩。一艘挂着米字旗的海轮劈开一顷碧波,悄无声息地在南中国海的中沙群岛一带游弋。船头上站立着一位50多岁的爱尔兰男人,此人留着两撇如同米字旗一样富于标志色彩的八字胡,长得五大三粗,目光深邃狡黠——麦克。哈彻,英国海上打捞专家,此次是以科学家的身份被准予来到南中国海进行“科学考察”。他手执一只高倍高清晰度望远镜,刚一进入中沙群岛,就急不可耐地在湛蓝的海水与雾蒙蒙的陆地间搜寻要找的目标。

  一旁,站立着哈彻的两个助手,一位是戴着耳机的声纳专家,另一位是身着水鬼服的潜水专家。

  “调整波段,全方位搜索!”哈彻发出指令。他眉头紧皱,似乎难以抑制从内心透露出来的焦炙情绪。一年来,他已经是第三次来到这片水域“考察”,可至今却还没有寻找到“考察”对象。

  哈彻又一次打开揣在兜里的一本书,那是荷兰人詹姆斯·哈斯伯格所写的《东印度航行指南》,书皮发黄,一看就知道被翻阅过无数遍。其实,对于哈彻来说,他对这本书感兴趣的只是其中一小段:“1822年1月14日,‘泰兴号’从中国厦门港出发,驶往爪哇。这是一艘长50米、宽10米、重1000多吨的巨型帆船,船上载有2000多名乘客和船员,压舱的是100多万件产自景德镇的瓷器,包括茶具、水杯、化妆盒等。船驶到中沙群岛时,不慎触礁,完全沉没。2000名乘客中,只有198人被路过的‘印第安娜号’轮救起,其余全部葬身海底。”

  为了求证这100多个文字,哈彻先后派出多名考古人员在南中国海翻腾,并且安插眼线,在东南亚各国探听一切与这艘沉船有关的消息。一个月前,他终于从一位菲律宾渔民那里得到了重要线索:那位渔民在南海的一个岛屿附近打鱼,意外发现了一艘沉没于海底的中国古船,从中打捞出很多中国瓷器。

  哈彻派人从那位渔民手里买回几件瓷器,请了两位中国陶瓷专家辨认,结论一致:全部属于清朝康熙年间江西景德镇出产的精美青花瓷器。于是,哈彻刻不容缓地重组船队,第三次进入南中国海。显然,如果认为哈彻的兴师动众真是为了“科学考察”,或是为了寻找那艘沉船上的长辫子中国人的遗骸,那无疑都是笑话。不言而喻,他所作的一切,只是为了窃取那艘沉船上价值连城的“中国宝贝”。

  “声波定位仪显示出不规则的海床!”助手惊喜的叫喊使陷入沮丧情绪的哈彻为之一振。

  “但是磁力计的变化不大……”两种精密仪器测试出现的矛盾,使得情绪本来就相当糟糕的哈彻更加烦躁和沮丧,他恼怒地下令:“返回!”因为按照一般规律,即便海底出现大型不规则物体,但是如果缺少磁力数据支持,那就有可能是碰上了礁石或别的自然态物体。

  可是就在船只掉头的时候,探测仪的表盘上突然出现了一幅惊人的画面:大约30米深的海底,有一个四米高、四十米长、十多米宽的巨型物体。

  哈彻兴奋得几乎要发疯,马上下令停船抛锚。“下,都给我下!”他大声驱赶潜水员下水勘查,同时,他自己也换上潜水服,迫不及待地同雇员一起朝掩埋在深水中的目标物游去。

  下潜30米后,他们来到了不明物体跟前,当潜水员们七手八脚除去庞大物体外表的泥土和珊瑚后,哈彻眼前倏地一亮——那是一艘沾满青苔的沉船,尽管经历了一百余年的潮起潮落、暗流冲洗,沉船里拖着大辫子的人们早已尸骨无存,但是他们生前所拥有的财富却仍然完好无损地沉睡在尚未解体的船舱之中:一件件在淤泥里幽光闪烁的珠宝,近200平方米的精美瓷器堆……

  哈彻随手拾起一只青花将军罐,用手套稍加擦拭,那尤物即刻色彩如新,显得雍容华贵、精美无比。麦克。哈彻眼花缭乱、如痴如狂,他仿佛是进入宝窟后的阿里巴巴,精神亢奋,在海底手舞足蹈起来,若不是助手将他死死抱住,他一定会扔掉保命的氧气面罩,亲自去捞取满船的珍宝。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