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谁在收藏中国》—— 一砸千金为正名






[日期:2012-11-16] 来源:《谁在收藏中国》 第五章  作者:吴树 [字体: ]

  宁志超捐献元青花的事件并不孤立,在全国范围内,类似情况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只要一涉及到元青花,“(故)宫里(故)宫外”、“有派”“无派”,便会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当然,这种争论不会面对面,一般只会通过发表文章或接受媒体采访时带上几句相关话语。

  如果说前些年两大阵营之间还只是偶尔发生“个体斗殴”,那么自2004年后,已经发展为两大阵营的群体对抗了。近年来举办的“景德镇国际元青花研讨会”和“中国民间元青花研讨会”,便是“有派”和“无派”的抗衡转向集团化的突出体现。

  首届“中国民间元青花研讨会”于2005年岁末在山东青岛举行,出席会议的专家有国家古陶瓷学会副会长、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鉴定委员李知宴、原国家鉴定委员会专家成员孙学海、雷从云、赵青云、马文宽等人。

  此次会议在发言过程中突发一件震撼人心的戏剧性场面:一位民间收藏家在谈及专家不承认民间存在元青花时,义愤填膺地举起自己收藏的一只元青花大罐,用力砸在水泥地上,说是要砸出瓷片,好让在场专家现场分析胎釉是否符合元代青花瓷的基本特征。据说当时身在现场的故宫(微博)古陶瓷研究员李知宴等专家,对破碎的瓷片进行胎土辨认后惊呼:“砸掉了几千万呵!”

  会议还未结束,国内外诸多媒体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一砸千金为正名!”这种颇具煽动力的标题,对这一悲壮的场景进行了激情报道。这一砸,更深深刺激了与会专家和收藏者本已积怨很深的神经,在接下来的会议发言中,大家众口一词地强烈批评了“全世界只有300件元青花瓷器”的观点,呼吁正视中国民间大量存在元青花的现实。为了让这一观点得到证实,专家们还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元青花藏品当场鉴定,并对其中若干件得到专家一致认定的物件当场拍板、联合签名,颁发鉴定证书。

  此次元青花研讨会对于民间文物爱好者来说,无异于是一次扬眉吐气、振奋人心的誓师大会。尽管会后许多专家对此不屑一顾,视之为“一场闹剧”,并对会上颁发证书的元青花瓷器全盘否定,但与会者自恃也有国家级专家与土耳其等外国专家的支持,对来自“宫里”的冷风嗤之以鼻,仍然像取得征战胜利后班师回朝的战士一般奔走相告:“元青花的春天就要到了!”

  结果并没有象民间收藏家们所预料的那样,他们所期盼的“元青花的春天”非但没到,而且就在此次会议以后的2006年下半年,由于元青花仿品充斥、信誉度下降,加上国内股市的异常活跃,抢走了大部分个人投资者的资金,致使元青花在国内外拍卖市场步入低谷,坐上了冷板凳,即便有一些高价成交的拍卖“业绩”亮相,大多也是虚张声势,空买空卖的假动作。

  2006年年底,“中国民间元青花研讨会”又在上海举行第二次会议,会议除开邀请了史树青、李知宴、孙学海等国内知名专家外,还继续邀请了土耳其等国的元青花研究专家携带几件在国际行界公认的元青花“标准器”与会,与到会藏品进行比较性研究。这一次会议在研究实物这一环节中,除开继续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对来自民间的元青花藏品用“眼学”鉴定外,还借用了公安部有关仪器设备对鉴定对象进行“科学”测试。结果,与会民间人士收藏的几十件元青花藏品通过了双向测试,除开颁发证书外,这些贵比国宝的荣品,还被交由出版社正式结集出版,向社会公开推介。

  会前,记者也曾接受会议组织者的邀请,由于身体原因未能成行。会后,据几位与会的藏家朋友讲,尽管此次会议得到上海市政府在经费上的支持,但自己仍然费时费钱又费力,最终一无所获。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局内人自己认为此举是保护祖国珍贵遗产的壮举,可在外人看来,这次会议只不过又是一次民间元青花收藏者自我表现、自我宣传、推销自家赝品的叫卖活动而已。对会议精神无人认账,对会议推出来的元青花精品,更无人买单。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