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民间鉴藏团会诊冀宝斋称:馆内或有元青花






[日期:2013-09-04]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李培 [字体: ]



雷从云(左)、李辉柄等在冀宝斋内鉴宝


  前不久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河北冀宝斋博物馆,因“雍正年制”的金陵十二钗大缸、三英战赵云的葵口盘、分公母的青花釉里红描金12生肖等藏品,一度被网友们冠以“雷人博物馆”之称。随后,河北省文物局和冀州市政府部门先后作出回应,关闭这座“雷人博物馆”。8月28日至29日,一个由各地收藏家组成的民间文物考察团队抵达冀州,对这座民间博物馆的藏品展开新一轮鉴宝。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李辉柄,原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雷从云,中国社科院、上海社科院双聘研究员许明等率队前往,运用眼学、痕迹学等方法对馆内藏品展开会诊。

  ■真伪之辩

  冀宝斋里有元青花真品?

  8月28日晚,民间收藏家鉴定团队给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鉴定结论:“三个不少”——真东西不少;假东西不少;不到代的不少。李辉柄和雷从云还提出,馆内一尊“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是典型的元青花器物,有可能是真品。

  眼下,冀宝斋已闭馆整顿。根据河北省文物局的处理结果:如果冀宝斋再想申请成立民间博物馆,其藏品则需要经文物专家鉴定。但馆方以“文物鉴定太贵”为由,一直没有送到权威部门鉴定。

  冀宝斋主人王宗泉收藏文物的历史从上世纪80年代起。馆内所藏的4万多件文物,基本上是王宗泉凭借眼力挑选来的。“我向来不出去买东西,但全国都有文物商人慕名而来找我,有来自福建、江苏、浙江等地的藏家。”这些文物只要能被他“看上眼”,价钱合适就买下。为收藏这些文物,有一种说法是,他总共花费了上千万元。

  究竟这些由“农民收藏家”王宗泉凭借眼力淘选来的文物中有没有真品?这如今看起来仍是一个问号。此前曾有专家表示,冀宝斋博物馆里没有一件真品。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也曾表示:“我们看过展品,那些元青花没有真的。”此次的民间藏家考察团队认为,冀宝斋事件反映了相关部门对于民间博物馆管理的疏漏。相关的文化文物主管部门,在批准开馆、授牌之前,是否应组织专业人员指导、监管、检测,以避免赝品大肆流入?

  ■鉴定之辩

  尚缺权威鉴定方法

  专家告诉记者,民间收藏家大多靠传统“眼学”鉴定文物,由于每个人的文物修养、知识储备不同,对不少文物真伪的判断也没有定论,各种赝品流入私人博物馆的情况可以说比比皆是。有人曾举例说,在国内大部分元青花鉴定会上,文物专家往往和民间收藏家各执一词,观点不可调和。究其原因就是,直到目前国内尚无“毫无争议”的文物鉴定方法。

  雷从云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对于文物真伪、年代的鉴定,国内鉴定界目前主要依靠“眼学”,这套经验性的理论最晚从宋代就开始形成,具备一定科学性,但“眼学”需要有足够丰厚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要求鉴定家多读书、多摸实物,需要广博的学识做基础。“鉴定队伍很乱正是这个原因,有的鉴定家理论不够,有的则是接触实物不够,所以假结论满天飞。”

  对于最近10多年来兴起的文物鉴定的科学检测法,如热释光、能谱仪成分分析、痕迹检测、生物学检测等方法,雷从云认为大部分还远未完善,还缺乏最权威、得到公认的确认年代的方法。

  雷从云认为,伴随民间收藏数量的激增,片面否定民间文物收藏的办法不可取,相关部门应给予民间文物机构更多监管、指导和扶持。“前不久,《文物法》修改座谈会上我曾提出两点建议:第一,要承认民间收藏的合法性;第二要给民间收藏一条出路,应允许他们举办各种形式的民间博物馆、收藏馆、展览馆和会馆。”雷从云说,相关文物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想办法为民间收藏“把关”,让有价值的藏品回馈社会,作为公共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发挥作用。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李培

  河北冀州报道(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