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学政与学正






[日期:2013-12-09] 来源:济南史志   作者:张俭 [字体: ]

      学政与学正都是清代朝廷设置的学官。宋、元、明亦有学正,而无学政。
      学政是提督学政的简称,主管一省的教育和科举,也叫学台、学院、学宪、学道、学使,如提督山东学政,提督湖北学政等。各省设一人,定期更换,一般是三年,有的根据实际情况,如学政丁忧回籍守制,或朝廷另有任用等原因,有临时的调整。清代,学政的职责是“掌学校政令,岁、科两试,巡历所至,察师儒优劣、生员勤惰,升其贤能者,斥其不师教者,凡有兴革,会督、抚行之”。其职责和权力都很大,是十分重要的官职。关于学政,有两种常见的差误,一是误学政为学正,二是以为清之学政类同于今之教育厅长。
      据《清史稿》记述,学正的设立有两种情况,在京设立的是国子监学正(正八品),其职责是“经理南学事宜”,主要是管理南官房事务,包括每月十六日为贡生们讲书,每月十八日主持考课等;在地方设立的是州学正(从八品),其职责是“掌训迪学校生徒,课艺业勤惰,评品行优劣,以听于学政”。很明显,在地方,学正隶属学政管理。而无论中央与地方,学正都只是相对初级的学官。
      清代的学官种类很多,划分很细,多如牛毛,应有尽有。国子监里有六堂(诚心、正义、广业等)、八旗官学、算学、俄罗斯学、琉球学,宗人府里有觉罗学、宗学,内务府里有回子学、缅子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其他还有什么唐古忒学、四氏学(专门教育孔、孟、颜、曾四氏后裔)、蒙古官学、阴阳学、医学、武学等;在层级上,有国(子监)学、府学、州学、县学、卫学等。翰林院、理藩院、钦天监、太医院、教坊司里也都有五花八门的学官,仅国子监就有祭酒、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籍、掌撰、典簿等十种。清代,朝廷对教育异常看重,大大超越了前朝。学官中大者有经筵讲官,负责定期为皇帝讲书,还有专门教授皇家子弟的上书房行走、师傅、总师傅。清朝的统治者在大力吸收、娴熟运用汉文化的同时,一直不忘传承满清文化,像上书房师傅就有两类,一类专门负责教汉书,一类专门负责教满书,教满书的老师均由满人担任,总师傅一般不具体授课,只负责教育管理。可惜的是,到今天,全国真正懂得满文的人可能已不超过十几人了。至于小的学官,更是数不胜数。比如有弓箭教习,有专司对藩属国选派学生教授汉文化的琉球国(现日本冲绳)教习,以至于所教习的琉球人诗词歌赋无所不能,提笔立就,出口成章。
      清代的各种学官中,学政作为各省的教育主管,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清朝的地方学官,除省设学政外,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渝,各以训导副之,完全沿袭了明朝的做法。在古汉语里,“政” 与“正”有很大的不同,“政”主要指统治管理工作,特别是指国家的统治管理,而“正”是主管人、长的意思,如乐正、弓正、里正(一里之长)等。这样就可以理解学政与学正的差异了,清朝的学政虽说是一个官职概念,但其寓意很重,“学政”二字含义本身代表了对国家文教事业的全面执掌与管理,而“学正”则没有这样的指向。

同治六年任命各省学政的上谕

      现代的省级政府的教育厅长与清朝的省学政都是地方官,都是掌管一省教育的主官,但实际差异很大。首先是任命渠道不同:教育厅长由省里任命,一般是地方官员的就地提拔;学政由皇帝任命,等于是中央政府任命,是京官外任。其次是政治地位悬殊:教育厅长是省内的中层干部,直接听命于省政府,主要向省政府负责;学政是中央直派要员,其实质是钦差大臣,听命于中央,直接向朝廷负责,学政可以就他所掌握的各种事项直接密奏皇上。如嘉庆进士李振祜为山东学政时,曾向皇上密陈山东积弊四事,弹劾东昌府知府王果凌辱生员之过,导致皇上下令褫夺其知府之职。第三是在省内有无上司的不同:教育厅长之上至少有两级上司,即分管副省长、省长,有的还设有教育工作委员会;学政在一省之内没有上司,没有置于其上的“领导”,一省之巡抚和若干省之总督,对学政没有节制和管辖权,学政甚至也不是他们的副职。作为朝延派来的“钦差大臣”,学政和巡抚、总督平起平坐,无分大小,特别是在科举考试时,巡抚着重负责行政和安全保障工作,基本上在外围,是“监临”者。而学政则负责所有核心业务工作。当然,遇有重大事项,学政也不会自作主张,“凡有兴革,会(总)督、(巡)抚行之",大家商量着办。第四是任职级别的差异:教育厅长是固定级别,正厅级,勉强算个清代的郎中(正五品)职务;学政级别不固定,随其任职前的级别“随行就市”,大小不一,但一般不低于七品,不高于二品。
      有人认为学政是正三品,有人认为是从二品。其实,学政一职本身无固定品级,而是“各代原衔品级”,均保持任职以前的级别,如夏同善以兵部右侍郎(从二品)以任学正,如济南人汪居敬,学问很好,秀才一考即中,“乡试辄不售”(每一次都考不上举人,和蒲松龄差不多),出为濮州(属曹州府)学正,而他的儿子汪镛是乾隆榜眼,进士及第,曾经两度出任陕甘学政。
      山东学政没有一个山东人,这是清朝的任官制度决定的。直隶蠡县人吴臣辅、江西鄱阳人王传、山西汾阳人吕文樱、福建安溪人李光墺、广西上林人张鹏展、蒙古正黄旗人荣庆、河北遵化人秦澍春、广东顺德人梁耀枢、安徽休宁人汪鸣銮、浙江鄞县人张家骧、湖南长沙人郑敬谨、江苏仪征人谢溶生等曾先后任过山东学政。而山东籍的进士如果任学政,必须在外省,如孙毓汶(济宁人)任过福建学政,尹济源(济南人)任过云南学政,张英麟(济南人)任过奉天学政,毛辉祖(济南人)任过湖南学政,其子毛式郇任过顺天学政。山东人可以在本省内任学正,但不得在本府本州,他省亦然。如道光举人、济南人杨际华,授高唐州学正。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