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继往开来处 青瓷灿汝窑——专访汝瓷技艺传承人朱文立






[日期:2015-04-12] 来源:河南经济报   作者:佚名 [字体: ]

    寻找官窑 一寸丹心

  成功复烧汝瓷之后的朱文立并没有止步,他又开始了破解宋官窑失踪之谜的新征程。

  1987年,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的发掘轰动了古陶瓷界。但朱文立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认为,清凉寺出土的瓷器和瓷片属于汝瓷发展的初级阶段,应该还有能烧出更精致汝瓷的窑址,换句话说,汝官窑可能另有其址。

  宝丰县清凉寺一带处于丘陵地带,而且远离汝州州府,要说方便管理,还是汝州城内。“冯先生也赞同我的观点,让我在汝州城内找找看。”朱文立说。但是,当年北宋的地面遗迹已经沉积到1.5米以下了,没有线索,挖掘寻找又谈何容易?

  朱文立想到一个笨办法,只要是发现有挖地基盖房的,他就跑去查看。刚开始人们都不理解,甚至有人把他从工地上赶出来。后来,人们渐渐了解了他的苦心,不少人还主动给他提供线索。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2000年4月,朱文立在张公巷一户居民旧房改造点,捡到了十余片匣钵。经过仔细研究,他断定张公巷是一处非常独特和重要的窑址。向省文物局汇报后,省文物局马上派人对张公巷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很多匣钵和工艺讲究的青瓷片及火照等。2004年,来自国内外的50多位古陶瓷界和考古界的权威人士齐聚郑州,对张公巷窑址与出土实物进行论证,确定张公巷窑址就是人们寻找多年的汝官窑。目前,张公巷北宋官窑遗址已被国家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1989年始至2000年初,历经10余年的艰辛,朱文立在汝州城内找到了真正的汝官窑遗址、北宋官窑遗址、北宋官窑早期遗址,朱文立分别把它们命名为文庙汝官窑遗址、张公巷北宋官窑遗址、大峪东沟西窑址,此举破解了困扰陶瓷界几百年的悬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朱文立作品《汝窑奉华尊》

    技艺精湛 一脉相传

  汝瓷色泽独特,随光变幻。观其釉色,温润古朴;抚其釉面,平滑细腻如美玉。静观其釉面,可发现有蝉翼纹,若隐若现,有气泡,如雾蒙晨星,其蕴藉淡雅、古朴润泽的神韵令人神往。

  汝瓷之所以成为极品中的极品,其工艺考究、制作精湛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朱文立说,汝瓷烧造是非常不容易的,它对釉料的配方和火候的掌握都有极严格的要求,尤其对窖变过程的控制,更是成功与否的关键。每件瓷坯在窑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受热程度不同,产生的窑变效果也不一样。特别是汝瓷,在停火降温过程中还会产生二次窑变,要想掌握得恰到好处,有很大难度。因此,一窑烧出来的几十件瓷器能有几件上品就很不错了,有时竟难得一件!

  朱文立以自己多年的艰苦探索,逐渐摸索出了一整套选材、制材、烧制、成瓷等技艺理念和体系,推出了一系列作品,如弦纹瓶、百合瓶、迎春瓶、三牺尊、玉兰花瓶、玉壶春、福寿瓶、葵瓣瓶、葫芦瓶、花觚、贯耳瓶等,这些作品风格多样,造型不一,别致雅观,趣味怡然,带有明显的朱氏风格。

    其得意之作如意尊,造型古朴,简洁素雅,憨态可掬,没有多余的纹饰细描,但又于轻巧中现端庄,于明雅中见深沉肃穆,釉体流畅,线条细腻,釉色视线轻柔,色泽温润,明暗对比如天成。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朱文立汝瓷作品《荷花碗》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其小巧之作荷花碗,碗口弯弯曲曲,形似水中荷花开放,自在而舒展,透着荷花清秀的姿态,宛如一个明媚的少女一般,婀娜多姿,甚为好看。其造型虽取平常生活之物,描摹其平常状态,却富有亲切感,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自然之趣。

  观朱文立的作品,其天青釉瓷器非常滋润,似玉非玉,棱角处薄釉部分迎光照射,微现红晕,给人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美感。了解了朱文立的汝瓷人生,我们也许更能充分理解汝瓷的丰富内涵和高深至远。

采访几近结束,朱文立告诉记者,“雨过天晴云破处”其实也是他的最高艺术追究。但在记者看来,这个“破”字,也许是不破不立——在传承丰富历史内涵的基础上,从历史制高点上再次飞跃。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朱文立汝瓷作品《金鱼笔架》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朱文立,1946年出生于河南汝州,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制技艺)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河南省分会理事、中国科技考古学会理事、现任河南省汝州市朱氏汝瓷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

    朱文立大师自1976年以来,一直从事汝瓷研制工作。1987年研制成功了汝窑天青釉,1988年6月通过了轻工部鉴定,填补了我国“汝窑”这项空白,使断代几百年的汝官瓷再现于世,并载入《1990年中国技术成果大全》;1993年主试完成了省科委下达的“宝丰清凉寺汝官瓷的仿制”攻关项目,并通过了省科委的鉴定。1994年荣获“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颁发的“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1998年8月获“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被平顶山市委、市政府授予“平顶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古陶瓷科学技术讨论会”,发表论文120余篇,被誉为“青瓷第一人”。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