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秘色瓷的真相探究






[日期:2011-02-25] 来源:网络  作者: [字体: ]
  失传已久的秘色瓷无意间惊现天日,这个绝难料到巧合对所有听闻过秘色瓷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天大的喜讯,传说中的瓷器如今就在眼前,考古界的学者专家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迫切的想要一探究竟:这种瓷器就是青瓷吗?还是像传说中提到的那样:要烧成它,就必须使用一种秘密配方呢?
  就在人们准备进一步深入谜团的时候,忽然出现了另一个声音,学者中有人质疑:法门寺内的秘色瓷,并非来自越窑!它的产地,很可能不在浙江!
  难道文献上的记载是错误的?才会使陈万里和几代人在浙江越窑的努力都落空了?如果真是这样,秘色瓷又来自何方呢?就在这种瓷器昭然摆在人们面前时,关于它的一切又都成了疑问……
  相传,唐代,在浙江的越窑,匠人们曾用秘密配方烧制成“秘色瓷”,几百年来,没有人亲眼见过这种瓷器,秘色瓷几乎成了一个虚无飘渺的美丽传说。然而,让考古学家们绝难想到的是,在距离浙江千里之外的陕西,发掘埋藏有佛指舍利的法门寺地宫时,人们竟意外地找到了有确切记载的秘色瓷器13件!
  这个跨跃千里的巧合,将人们引入了更加复杂的谜团深处……
  就在人们为秘色瓷到底是一种高质量的青瓷 还是有一种秘而不宣的奇特配方而争论时,又有人提出了疑问:法门寺这批唯一有确凿身份的秘色瓷是不是像史籍中记载的那样产自越窑呢?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关系着秘色瓷的真相。
  如果地宫内的秘色瓷产自越窑,那么这种瓷器很有可能是一种青瓷。如果它们并不是越窑烧制的,情况将变得充满戏剧性:也许 还有一种专门烧制秘色瓷的窑场仍旧埋在地下 不为人知;也许在那里 能够找到传说中的秘密配方……
  字幕:陕西 铜川
  就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秘色瓷的前两年,从陕西省铜川传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祚振西教授带领的考古队 在这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瓷窑窑址!对照史书,这里就是著名的古耀州窑!
  更关键的是,文献中提到,这里有一种瓷器与秘色瓷极为相似。在唐代,西安是整个王朝的都城,在距离西安只有数十公里的铜川生产秘色瓷,显然比远在千里之外的浙江更容易控制和调动。法门寺地宫内出土的这批秘色瓷有没有可能 就是耀州窑生产的?
  陕西省考古所迫不及待的召回祚振西,想要请这位经验丰富的陶瓷专家作出鉴定。
采访祚振西:一出土以后,他们就给我打电话说你来看看,有没有耀州窑的。打开我们看得非常细,发现不是耀州窑的。
  除去器形、釉色之外,最关键的一点证据在瓷器的底部。仔细观察法门寺秘色瓷碗盘的足底,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一圈点状斑痕,这是烧制瓷器时,用一圈泥丸垫底形成的痕迹。而耀州瓷在烧制时采用的是叠烧的方式,把碗盘摞起来放入窑中,碗与碗之间用三角形的支垫支撑,烧成后会在碗的内底心形成三个点状的支烧痕。相比之下,地宫内出土的秘色瓷内底光洁,莹润如玉,远远看去,仿佛总有半碗清水盛于碗底,这样精湛的工艺和特殊的支烧方式,在耀州瓷中是找不到的。
  又一个关键证据出现了!在法门寺地宫内,连接前室与中室的甬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只八棱静水瓶。这支瓷瓶 虽然没有同其他13件碗盘放在一起,但从质地、釉色上看,与地宫内的其它秘色瓷如出一炉,更关键的是,瓶子底部也留下了一圈点状的支烧痕迹,据此判断,它应该同样是秘色瓷,也就是说,法门寺地宫内出土的秘色瓷,不是13件,而是14件!
  正是这只八棱静水瓶,成了破解谜团的铁证!在浙江上林湖越窑遗址中,人们也曾经找到过这样的静水瓶,经过对比,人们发现,相距千里的两个瓷瓶竟是惊人的相似!
  采访浙江省考古所沈月明:那是跟法门寺地宫几乎是一样的,我们国内很多专家也都看了,他们看了以后很吃惊,进一步明确了秘色瓷是越窑烧造的。
  至此,秘色瓷的轮廓渐渐清晰了:传说中的秘色瓷确有其物,陕西法门寺地宫内的瓷碗、瓷盘和八棱静水瓶就是确凿无疑的证据,而这种瓷器的产地,在千里之外专门烧制青瓷的浙江上林湖越窑!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南方的越窑就已经举国闻名,聪明的匠人们不断完善着青瓷的烧造技术,其中的精品如冰似玉,令人惊叹,最终,成为皇室专用的特供品——秘色瓷!在后世的演进中,秘色瓷出现了更多的造型,这些精美绝伦的杰作,是古陶瓷艺术品中的无价之宝。
  秘色瓷产自越窑,是一种青瓷,这结论听起来顺理成章,又与史书上的记载遥相呼应,看来,谜团似乎已经破解。然而事实上,沉浸在一片喜悦中的人们还并不知道,真相仍旧掩埋在上林湖的一片废墟之中。
  字幕:2003年
  冯松林,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副研究员,这年,他已经是第三次来到上林湖。2001年,他同浙江省的考古人员一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开始了一项特殊的合作——用现代核分析技术揭开秘色瓷的真相。秘色瓷是越窑烧造的精品青瓷,这在学术界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难道还有什么别的隐情?
  不久前,浙江省的考古人员在上林湖成片的废墟中,有了一个特殊的发现。
  这些堆积成山的陶瓷碎片大部分是因烧制失败或特殊目的而被工人故意摔碎的,其中,有大量的匣钵碎片。
  匣钵,就是专门用来装烧瓷器的容器,烧造时,先将塑好的胎装进匣钵,再将匣钵放入窑炉,这样一来,既可以保护瓷器,也可以更有效的利用窑炉内的空间。
  考古人员在窑址废墟里,找到了一种特殊的匣钵碎片。
  采访:其胎泥与器物一样,口还用釉封起来了。要取出器物必须打碎匣钵。
  一般说来,匣钵所用的泥胎质地是很粗糙的,而且作为装载容器,不用密封,这样可以重复使用。然而在上林湖越窑中,却有一种特殊的匣钵,选用上等胎泥,在装入器物入窑前,还用釉料将口部密封。古人之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不由得让人又一次想起了那个传说:要烧成秘色瓷,必须使用一种秘密配方。
  如果秘色瓷是一种青瓷中的精品,那就意味着,它跟一般青瓷一样,使用同一种胎料,涂同一种釉料,放在同一窑炉中烧制,只是在开窑后,那些质量较高的上品,才被单独提取出来,冠以“秘色瓷”的称谓,供奉给朝廷。也就是说,秘色瓷只能偶然获得,与传说中的秘密配方毫无关系。然而,特殊匣钵的存在却分明是在告诉人们,古人在生产某种瓷器时,使用了特殊的方法!
  秘色瓷确实产自越窑,但它真的就是一种青瓷吗?在这些匣钵里,到底装着什么秘密?冯松林决定用科学实验解开谜团。
  经过射线照射,每种物质都会发出自己特有的射线,测量这些射线,就能知道这种物质的组成元素和含量的多少。用这种办法,让越窑中的青瓷精品与秘色瓷分别接受照射,对比它们的数据,就应该能够得到某种答案。
  如果数据一致,证明两者是同一种东西,如果区别显著,则告诉人们,在看似相似的秘色瓷与青瓷之间,暗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瓷器分为表面釉层和内部胎体两部分,课题组计划分别比较釉层和胎体,用两方面的结果彼此验证,实验首先从胎的分析开始。研究人员将秘色瓷与青瓷分成两组,分别磨去表面的釉层,制成纯胎样品。取出一定量放入反应堆中进行中子辐照,以便激发出样品自身的射线。传输线的这一边,能谱仪自动探测和记录着由样品发射出的各种元素信息。电脑前,人们目不转睛的注视着数据的变化,每一次微小的积累,都是实验向前递进的关键一步。
  经过若干个小时的采集,所有数据都被精确的记录下来。研究人员在一堆抽象的数据符号中寻找着两组样品之间的内部信息。终于,有关胎的分析结果出来了。
  采访冯松林副研究员:有几十个元素有区别,不是一个两个,区别是比较明显的。数据显示,秘色瓷胎样中锆、钴、铪、铀等元素含量较高,而在青瓷样品中,这些元素的含量则不是主要成份。这种差异说明什么?
  采访冯松林教授:重复的淘洗后,有的元素就会低的,比如有些矿物颗粒的元素,它因为矿物颗粒给洗走了,含量就比较低。含量比较高的元素已经被筛选走了,剩下的有些元素它就含量反映偏高了。
  用来制胎的粘土,并不是取来就用的,在使用前,要进行夯砸和淘洗。
  分析数据显示,秘色瓷的胎泥经过了极为严格的筛洗,胎料中的成份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高温烧制时会不会直接影响瓷器的性质呢?
  不管怎样,可以肯定的是,从最初的制泥工艺开始,秘色瓷就已经被特殊对待了,如果只是偶然获得的,古人又怎么会在第一步就有意采取一些不同的措施呢?
  这个试验结果带给课题组一种新奇的暗示,它似乎隐隐约约的指示了另一个方向——秘色瓷很可能是专门烧制的!这个大胆的假设令整个课题组兴奋不已,研究人员立刻着手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对比:分析两组样品的表面釉层。
  这是整个谜团的焦点,如果秘色瓷真的像传说中提到的那样 使用了秘密配方,这个配方,就是用在釉料上。
  工作人员紧锣密鼓的计划着这个重要环节的实验,准备制取釉层样品,然而,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
  采访冯松林教授:要把釉取出来,釉必须与胎分离出来,而这个釉是很薄的,几十个(微米),那你想想,跟张纸差不多薄,你如何单单取出这些釉来,而且烧的时候,瓷土的成分已经渗透到釉里了,在磨去胎的时候,一定要磨到一点看不到胎的痕迹来,你才能用,在这种情况下釉的制样非常困难,所以目前釉我们还不能给出有损分析的数据,因为取样太困难了。
  就在整个实验进入到关键阶段时,一个未曾料到的环节成了最严重的制约。有损分析,这曾经是被众多科研机构成功使用过多次的方法,此时,却根本派不上用场。这种方法必须在被测物表面取下一小部分用来进行试验,然而,要将附着在瓷器表面的一层薄釉取下来几乎不可能,更何况这些珍贵完整的古代器物,也不允许任何原因的人为破坏。
  一个完整的东西,尤其是珍贵的完整的东西,尽管你可以打窟窿打得很小,它毕竟是打了一个孔,修复以后实际上是一个瑕疵,对这个瓷器本身的价值是大打折扣,这是谁都不愿意的。
  秘色瓷,中国陶瓷史上极为神秘的一种瓷器,它如冰似玉的釉色令人惊叹,传说中,这种釉色是因为使用了一种秘密配方,这个说法是真的吗?秘色瓷到底是不是青瓷?
  现在,胎质的分析结果已经使这个谜团初露端倪,正当人们想要进一步窥探真相的时候,实验方法却成了一个无奈的局限,它让人们驻足在真相边缘,可望而不可及。如果没有其它的方法让实验继续,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将半途而废,人们只能驻足在离真相仅有一步之遥的地方。
  课题组的研究人员没有放弃,他们想到了另一种分析方法,这种在原理上完全可行!研究人员将这种方法直接称为“无损分析”!用X射线取代了中子辐照,两种方法原理相同,但无损分析法却无需取样,直接将器物接受照射就能测得数据,用这种方法进行艺术品分析鉴别,这在以前,还从未尝试过。然而,对于珍贵的秘色瓷和难以取样的表面釉层而言,这或许也是目前唯一的方法了!
  课题组决定第一个吃螃蟹。实验在缜密细致的计划下继续进行。工作人员小心翼翼的将器物放置到平台上,将瓷器表面不同的几处分别对准射线放射孔,耐心的等待着最终结果的出炉。
  在烧制秘色瓷最重要的环节上,古人有没有做过特殊处理?答案将在这次的实验中揭晓。
  几天后,关于釉层的综合分析结果出来了!
  采访冯教授:分析完了以后让它来排队,秘色瓷它自己排成一个小的队伍。那么它各自排在不同的队伍,说明它是归不同的类别,也就反映了它的一些内部特征的差别,这些差别实际上也就是它在烧制过程中、生产过程中,一种专门的烧制才能造成这样。
  这个结果把人们的想象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釉料的选用上,秘色瓷也与青瓷有区别,也就是说,秘色瓷的确使用了一种特殊的釉料!这是古人刻意为之的第二个证据,它与胎的分析结果内外呼应,提供给人们一个全新的答案:
  采访冯教授:根据我们的分析结果,有损的无损的,胎的釉的,里面的数据,我们认为,秘色瓷应该是专门烧制的而不是普通瓷器里面一些好的品种,这是我们的一个解释。
  冯松林感到欣慰。用无损分析法检测古代文物的第一次尝试成功了,而它得到的科学结论同样令人称奇。冯松林将分析结果告诉了共同合作的浙江省考古人员。在那里,人们还在对窑址中发现的特殊匣钵进行研究。这些专用的密封匣钵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是为了保密,让人无法窥探里面用了怎样的胎料和釉料?还是秘色瓷在烧造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要求呢?
  颜色与匣钵的使用有很大关系。口用釉封起来,就是在还原状态下烧成的,颜色会更青绿。
  这个推论使秘色瓷在第三个环节上也出现了不同,不仅在前期制胎选料上有区别,在入窑烧制的最后一环上,古人也采用了特殊的措施!
  科学实验与特殊匣钵遥遥呼应,从不同的角度勾勒出关于秘色瓷的全新轮廓:
  一千多年前,在南方专门烧制青瓷的越窑,聪明的匠人们试制出了一种特殊的瓷器,这种瓷器从一开始就被区别对待,选用精良的胎料,施涂特殊的釉料,在入窑前还要在匣钵上加以处理,最终烧成了润泽如玉,盈透似水的秘色瓷!产自越窑的秘色瓷,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青瓷,而是由越窑创烧出来的一个新品种!
  传说中的秘色瓷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那个古老的传说最终被先进科技证实了。
  这个直接脱胎于青瓷的特殊品种,曾经是中国陶瓷史上登峰造极的佼佼者,然而它却伴随着一个王朝的衰落而沉寂了,直到几个世纪后,秘色瓷再次出现,人们才真正了解了它的传奇。
  然而,关于它的故事并没有结束,釉料上的秘密配方到底是怎样的?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古人会不会为后世留下些什么?这一切,仍旧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在探索真相的路上,总能拾回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记忆。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