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十一】神垕卢氏与钧窑






[日期:2012-01-30] 来源:《中国钧窑考》  作者:苗锡锦 [字体: ]
(4)建国后献出绝技为恢复钧瓷做出重要贡献
民国初年,社会动荡,神垕屡遭匪患,民不聊生,钧瓷无人问津,卢氏艺人虽身怀绝技,但生活难以为继,有的外出谋生,有的靠制匣钵赚工资度日。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55年,中央轻工部在北京召开陶瓷会议。会上,陶瓷专家竭力倡导恢复钧窑,神垕与会代表深受启发和鼓舞。会后,神垕各厂立即行动,付诸实施。钧瓷艺人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卢光东、卢光文、卢正兴等先后被聘入禹县国营瓷厂、公私合营豫西瓷厂、神垕陶瓷一社试烧钧瓷。国家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规定艺人可“带子学艺”,生活上给予优惠待遇。艺人们纷纷献出绝技和秘方,各尽其能,大显身手,钧瓷试验研究如火如荼也在全神垕开展起来。
1958年4月14日,地方国营禹县神垕钧瓷厂成立,根据省工业厅的部署,集中全省的古陶瓷匠师(包括临汝、洛阳的匠师)群英荟萃攻钧瓷难关。当时,卢家虽将卢钧秘方献出,但它的严重弱点是成色率极低“十窑九不成”,而且炸裂严重,而卢氏后人对先人的釉方墨守成规,谁也不能轻举妄动。所以,多年来一直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1958年4月,神垕钧瓷厂决定成立“钧瓷窑变试验组”,成员是:李志伊(原省工业厅高级工程师)、姬承文(原省工业厅干部)、任坚(禹县神垕钧瓷厂技术副厂长)、钧瓷艺人卢光东、卢正兴。以卢钧技术为基础,苦攻钧瓷窑变技术难关。他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用“卢钧鼓风小窑”和“倒焰窑”连续奋战55天,共烧了200多窑次。在卢氏所献秘方和卢钧烧制方法的基础上,边试烧、边分析、边改进,对窑炉构造、烧窑操作、釉料配制、匣钵内装坯密度、垫饼干湿,甚至炭块之大小虚实等具体细节都做了周密细致的研究,可谓细致入微,匠心独具,终于使卢钧工艺得到了完善,烧出了一批精美的卢钧精品,现在存世量极少,已成为稀世珍宝。
这次钧瓷窑变艺术的攻关成功,既完善了卢钧工艺,又使钧瓷窑变艺术有了新的突破;既从根本上解决了清末钧瓷恢复以来的数十年间钧瓷窑变艺术徘徊不前的困境,又为钧瓷发展开创新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参加攻关的五人各怀绝技、各有所长,可谓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艺术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融会贯通。像这样的攻关举措,将成为钧瓷发展史上的“绝响”,以后很难再出现。这五人虽无钧瓷大师之名,却均有大师之实,都冠以钧瓷大师桂冠不为过也!他们虽都已作古,但为钧瓷发展立下的大功将永不泯灭。
1958年9月,神垕所有瓷厂合并为地方国营禹县神垕瓷厂,选择全神垕优秀匠师建立钧瓷车间,群英荟萃大搞钧瓷生产,使各种钧瓷艺术得到大融合、大交流,这次攻关成果也得到大传播。1962年,神垕瓷厂又分为地方禹县瓷厂、神垕陶瓷一社(即钧瓷一厂)、神垕陶瓷二社(即钧瓷二厂)。钧瓷艺人也各回各厂建立车间或试验组专搞钧瓷生产,各厂分别设计出自己的秘方,建立6立方米左右的倒焰式窑炉,随之在神垕出现了“三足鼎立”(即三个钧瓷厂)的局面,边试验边生产,使钧瓷走上了井井有条、科学有序、健康发展的新道路。
(5)“祖先开其端,子孙续其尾”
卢氏钧瓷自振中、振太开始至今已有100余年,钧瓷虽历经坎坷,但卢氏后人永记祖先“要干下去,一定要仿制成功”的遗愿矢志不渝,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坚持走自己的路,代代相传。现在,卢家第五代传人卢俊领(卢正兴之长子)于1995年创建“卢家世代钧窑”,坚持“卢钧”生产,卢光东之曾孙卢钧安已自建小窑炉坚持烧制“卢钧”十余年,卢氏六代后人卢三斥资建起钧瓷厂,在国家工商部门注册“卢氏钧窑”,并请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耿宝昌先生题写厂名,决心把卢氏钧窑办好,生产出好的产品为卢氏祖先争光。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