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弃医从艺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






[日期:2012-06-02] 来源:创意陶瓷  作者:佚名 [字体: ]

扎根瓷厂

1955年雕塑瓷厂建成之初背负着40万元的贷款,凭借当时生产和出口的垄断地位,次年便还清了贷款。此后每年,仍能上缴国家几十万元,生产经营井井有条。

但在刘远长看来,当时的雕塑瓷厂与另外三家瓷厂隶属于手工业管理局,比起轻工部级、省级和市级的陶瓷研究所和其他国营单位,这家瓷厂地位并不高,且产品色彩浓艳,属于他不太欣赏的范畴。“我们这一辈,不

是想怎样就能怎样。总是要调整自己,不喜欢也得做。”刘远长说。

在刘远长到来前,也曾有大学生在瓷厂工作,专搞些异形的创作,瓷厂前辈对此颇有微词。刘远长工作的第一个月,临摹了观音像,画得很是完整。他喜欢劳动又能吃苦,加之工作麻利,颇受领导肯定。

半年后,瓷厂派刘远长随几位师傅在浙、粤、闽、赣等几省交流考察。刘远长说:“出差也是一种荣誉,通过交流,我发现自己的抽象艺术表现还不过关,还是要先学好传统这块内容。”经过这一次考察,刘远长慢慢

把心思安定在瓷厂了。

上世纪60年代,雕塑瓷厂一边制作帝王将相等传统题材出口东南亚,一边贯彻毛泽东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路线,设计制作现代题材参加江西省美展、全国美展和抗美援朝展览。“竹叶熊猫、春播、田间归来”等

题材既能参展,又能投产,刘远长感到自己已经全心陶醉在专业里。


雕塑的语言

“文革”时期,刘远长曾被派往井冈山博物馆参与革命题材雕塑创作,在井冈山的一年多时间以及之后回到景德镇的工作中,他先后参加制作的毛泽东雕塑就有约20件,积累了丰富的雕塑经验。

“文革”之后,雕塑瓷厂恢复了传统题材的创作与出口。从对动物造型的思索,到对传统人物的刻画,刘远长感受到艺术激情的迸发和个人价值的体现。

一直在思索和表现雕塑语言的刘远长说:“所谓雕塑语言,就是用形体来说话,用体积来说话。雕塑没有很多背景,它必须靠自身比较简练的东西,来表现丰富的内容。这是雕塑的局限,也是雕塑的长处。我的创作,

一般来说要求简练一点、体积感强一点。”

刘远长擅长陶瓷雕塑,注重从生活中提炼题材。他表现手法丰富,塑、刻、捏、镂,得心应手,作品构思严谨,寓情于理,章法洗练,形式多样。能取传统技艺之功,融现代画理之妙,择人物创作为主,传飞禽走兽之

神。

上世纪80年代的《飞天天女散花》是刘远长的代表作,作品借鉴敦煌石窟壁画,融合圆雕、镂雕、捏雕等各种技法,优美的S造型,使人联想到莫高窟中“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香音仙姬,可谓翩若惊鸿,宛若游龙。

《飞天天女散花》曾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并成为外交部礼品瓷。作品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人物的仪态美和装饰美,更在于她凌空腾起瞬间姿势的飘逸感,在于创作上突破造型和烧成过程中的诸多技术难关。

刘远长说:“这件作品按道理应该更复杂一点,我将三种雕法结合起来,想做得精细一点,使形体有飞的感觉。要体现飞,主要就是几根飘带,简练的线条,就把雕塑动感表现出来。又有动感,又比较旋,又能站得

住,这个取舍是经过了一定的思考和反复的修改,最后才有飘飘欲仙的感觉。这里运用了雕塑的综合手段和生产的实践经验。”

《哈哈罗汉》是刘远长的另一件代表作,造型生动、滑稽,富有幽默感,是一件人见人爱的雕塑。身材肥胖、体型浑圆的罗汉,躬身笑得酣畅又开心。

 与《哈哈罗汉》异曲同工的《笑口常开》,继续将罗汉题材上升到新的高度,在形象、表情、衣纹处理上更趋完善,大腹便便的罗汉欢乐而开朗,笑意感染着观者。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