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石湾窑的陶塑艺术——概述






[日期:2012-06-12] 来源:《中国陶瓷·石湾窑》   作者:何炽垣 [字体: ]

石湾窑陶塑艺术的风格和特色

    石湾窑的陶塑艺术,经过无数陶塑艺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丰富的陶塑经验,加上吸收了国内各大名窑的精华,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表现出自己的特色。

    历史上,石湾窑陶塑技艺的成就,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继承了地方陶器的传统工艺,仿效宋代诸名窑产品的优点而独创风格,发展了丰富多采的生产技术和五彩斑斓的釉色。第二,通过漫长的艺术实践,生产了品类繁多,有高度艺术性的生动传神的陶雕艺术品,奠定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基础和形象思维的创作方法。第三,形成了一个有历史渊源的百花争妍、百家竞技、名工巧匠辈出、艺术风格多姿多采的民间艺术园地。

    宋代是我国陶瓷生产大放异彩的时代。当时的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产品远销欧洲,均由南中国口岸转运,给了石湾以影响和借鉴。陶塑艺术以自己的智慧,并根据本地陶土资源和生产条件,釉色以仿钧为主,作器则不拘一格地兼收并蓄,历史相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地方风格和特色。人们对石湾的这一成就,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石湾陶器仿钧而青出于钧,独树一格。窑变釉在石湾变得更加多样化、石湾化,许多名窑的优秀器型在石湾再现。历代石湾陶器产品中,如明代的仿龙泉鼓墩,仿哥窑琮瓶,清代之仿官窑贯耳瓶,仿钧窑的古钉洗,仿汝窑香炉等。

    石湾窑陶器的釉色在传统上对艺术陶器的坯釉结合、型釉结合上的处理方法是巧妙得当的。厚胎施以厚釉,产品的体积感和颜色感都得到相得益彰的表现,浑厚而有分量。施釉上有传统的独特技艺,方法多样,有涂、搪、挂、泼、填、雕、刮等技法,形成各种不同的变化效果。不论单色釉或复色釉,通过特殊的施釉技巧和烧成工艺,在一个统一的色调中,显示出变化万千的效果。因而使石湾的釉色具有艳而不娇,华而不俗,粗犷中深藏韵秀,浓郁中显露古雅的地方特色。元明以来,石湾陶塑艺人从不断探索中,用本地材料和工艺创造出多种多样的颜色釉。石湾仿各名窑的釉彩,因原料及工艺的不同,生产流程亦各异,往往得到仿中有变,仿中有创的效果。清代阮元在《广东通志》称石湾的壁裂釉“百圾碎”在江西窑之上。又如石湾的“雨洒蓝”,有如夏日晴空突然出现的一阵骤雨。《陶雅》中称它较之“雨过天青”,尤极浓艳。可见石湾釉彩变化之妙。

    石湾窑陶塑釉色的运用是与造型和人物性格相结合的。如忧国忧民的屈原配以灰白凝重的纹片釉,显得其严肃而哀伤。气宇轩昂的关羽配以浓烈的均红釉,则更加梗直和刚强。使用于器皿上的釉色更是变化多样,力求浓淡得宜,多彩多姿。釉色之间,既有强烈的明暗对比,也有它在高温熔融状态下,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互相反应所产生的新的色彩,使制品色彩缤纷,斑驳淋漓。而这些特殊效果又随烧成温度、气氛而变幻无穷,使简洁的形器变得华丽多彩,给人以佳趣天成之感。

    石湾窑陶塑,大慨可分为五个种类:人物、动物、器皿、山公盆景、园林建筑等。

    石湾陶塑传统的创作方法,非常强调对艺术的原形一一真实生活形象的观察、分析、综合,再经取舍、提炼、夸张,使之成为艺术的典型。石湾的历代艺人,他们都直接接触人民,接触生活的真实,熟知人民的爱憎,因而作品一般都反映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如渔、樵、耕、读,反映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虬髯公、关羽、李逵、鲁智深、武松等作品表达出对正义的赞扬等等。对那些早已被规范化和程式化的佛道神仙,花鸟虫鱼,也给予以“生活化”和“人性化”的塑造,使人越看越爱看。这就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魅力之所在。

明清以后,石湾窑按生产种类共分为二十四个行会。陶塑的分属古玩行、花盆行、瓦脊行、白釉行等行会。制品以手工操作为主,大宗产品的生产多采用半印制、半手工方法,高档的艺术品,则采用直接塑制成型的制作法(作品叫“原作”)。后者的特点就是制品件件不同,能保留作者的艺术手法,格调更为活泼。因是家庭、作坊式生产,创作和生产扭在一起,许多工人本身就是作者,名工辈出,形成了艺术创作上非常雄厚的社会基础,从而出现了百家竞技、百花齐放的局面,因此陶器雕塑的传统手法,就显得十分丰富。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贴塑、捏塑、捺塑、和刀塑四种。也可以说成是四种流派表现出四种风格。

贴塑的作品,层次分明,有强烈的立体感,有浓厚的装饰味道,有远视欣赏的特色。传统上这类手法多用于塑制与建筑结合的瓦脊公仔,例如武将的甲胄等。明代的粤彩正记、祖唐居,清代的文如璧(祖庙瓦脊“九龙谷”)、冯秩来等为贴塑制品的名家。现代作品《日月神》(图159)、《春满人间》,属于贴塑的传统表现手法。



图159. 日月神 现代 男神高40.0cm 女神高37.0cm 广东省石湾美术陶瓷厂陈列室

捏塑的作品,泼辣豪放,苍劲浑厚。传统上这种手法近似国画的大写意手法,它适用于制作不拘一格的制品,例如石山人物及大胎骨这类的公仔。著名的作者,明代有扬名,清代有陈祖,近代有陈河(李铁拐挖耳)。现代作品《一树梅花一放翁》(图151)、《梅妻鹤子》等继承捏塑传统手法,给人以雅趣、飘逸之感。



图151. 一树梅花一放翁 现代 高31.0cm 广东省石湾美术陶瓷厂陈列室

捺塑与捏塑同属于写意手法。运用这种手法不论制作器皿、人物或鸟兽都生动活泼,气势洋溢。过去花盆行,白釉行、古玩行都有这类作者。明代的杨升、可松,清代的来禽轩,春草堂及近代的吴泉等人和店家。《布袋山人》图138、《八仙花瓶》图166近似捺塑的风格。这类作品远视有立体感,近看有幽默感。



图138. 布袋山人 现代 高24.0cm 广东省石湾美术陶瓷厂陈列室



图166. 八仙花瓶 现代 高44.0cm 口径7.5cm 广东省石湾美术陶瓷厂陈列室

刀塑作品有别于上述三种塑法,作品有突出的刀锋味,属于半工半意手法。石湾古玩行业拥有这类作者最多。清代有陈渭岩、黄炳、黄古珍,近代有潘玉书、霍津、刘佐潮、霍子厚等,现代有区乾、刘传等人,都是雕塑名家。其中陈渭岩、黄炳、潘玉书和苏可松影响最大。这四位艺术家的风格,至今还影响着石湾的陶塑艺坛。他们都有各自的专长和各有卓越的艺术贡献,兹简述如下:

苏可松(明末清初人),作品重视师古,擅长于器形的创作,造型多仿商周铜器之精华,作品有浓烈的民族气派。传世作品《仿商贯耳壶》(图21),器形饱满,端庄厚重,器物本身只有十八点五厘米高,但给人有庞然大物浑厚古拙之感。另一作品《仿周蟠螭瓶》,底款刻有“可松制”楷书。还有翠毛釉洗及罗汉等。可松制陶,造型结构严谨,雕工精巧,绝无粗滥之作,堪称后世制陶的师表。



图21. 仿贯耳壶·款 明 高15.4cm 口径9.5cm 广东省博物馆

清中期的黄炳,精工雕塑鸟兽、人物,尤以塑鸭为精美,有“黄炳鸭”之称。其作品姿态自然、优美,嘴爪毛羽清晰、细致,加之素台制成,质朴无华,更突出陶雅之美。作品底款有“云渠”、“云屿”或“海湾居士”等。他与其少叔黄古珍以国画之工笔技法,运用于立体陶塑之上,形成石湾陶雕特色之一的“胎毛”技法,留传至今而不衰。《鸭》(图109)《鹌鹑》是他的代表作。《鹌鹑》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被誉为国宝。这件作品,他选择了两只鹌鹑立在石上小憩的情景,构图紧凑,形态自然,静中有动,妙趣横生。



图109. 鸭 近代 高11.5cm 长17.0cm 广东省博物馆

陈渭岩是清末民初时期的一位艺术造诣高深的制陶大师。他仿制过许多古代名窑釉色和造型,如宜兴松树画筒、笔筒等(图131)。他曾偕同艺徒潘玉书到景德镇交流技艺,其《贾宝玉》、《观音大士》等作品融会了石湾窑和景德窑两地的特色,是罕见的传世佳作。他的作品以形神兼备著称于世。其中《女尼》塑造女尼坐禅,养神入定,充分刻划出主人公的纯洁无邪、虔诚、娴静的女性美,体现了作者深入观察生活和塑造典型性格方面的高超艺术造诣。



图131. 笔筒·款 近代 高l0.0cm 口径7.5cm 广东省石湾美术陶瓷厂资料室

潘玉书是一位才华出众的高产作者、他既具有熟练的民间雕塑功底,又善于吸取外地精华,融会于石湾陶塑技艺的雕塑大师。其作品被许多学者誉为“代表石湾陶塑发展方向的雕塑家”。他善塑造历史和传说中的人物以及神仙、罗汉等,尤以划划仕女见长,许多作品都表现出浓郁的书卷昧。《踏雪寻梅》(图118)、《贵妃醉酒》、《嫦娥奔月》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如《贵妃醉酒》,他把握了白居易《长恨歌》中“侍儿扶起娇无力”这一诗句的意境,成功地塑造了杨玉环的醉态。肩上动感强烈的弧形飘带,流畅的衣纹,不能自持的脸部表情,微依于侍儿一侧的身躯,都把醉字刻划得入木三分,确是不可多得的形意统一的佳作。



图118. 踏雪寻梅像 近代 高23.0cm 底长14.0cm 广东省石湾美术陶瓷厂资料室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