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谁在收藏中国》——海底夺宝






[日期:2012-11-15] 来源:《谁在收藏中国》 第四章  作者:吴树 [字体: ]

直到氧气快被耗尽,哈彻才慌忙装起几件彩瓷和青花瓷标本,笨拙地在胸前划了个十字,被助手强行拖出海面……

  三天后,哈彻请来了英国著名海难研究专家尼戈尔·匹克福为沉船做鉴定,结论是:“这就是《东印度航行指南》中所描述的‘泰兴号’沉船。船上100多万件瓷器大部分出自康熙年间的中国景德镇,多半都是官窑精品。”

  一个月后,英国一家报纸率先发布了以下消息:“海上打捞专家麦克。哈彻的船队在公海打捞出一艘177年前的中国沉船‘泰兴号’。这艘大型帆船上装载着大量的中国瓷器,有杯子、盘、碟、碗、罐、花瓶等。这些瓷器大部分产自18世纪和19世纪初的中国瓷都景德镇,还有一部分由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的福建德化窑生产。其中不少瓷器生产于更早的年代,有些可以追溯到15世纪。这批瓷器共36.5万件,虽然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尺寸,但是装饰风格基本相同……”

  令人不解的是,此前为“泰兴号”沉船做鉴定的尼戈尔·匹克福曾向外界爆料说船上的瓷器最少在100万件以上,此刻怎么只剩下36万件?难道多半已被哈彻出手卖掉?更为奇怪的是:此则新闻消息发布后,在很长一段时间仅止于两三家报纸的“纸上谈兵”,并没有人亲眼见过这批让拍卖行和收藏界眼馋的珍宝,就连哈彻本人也不知去向,他就象一个会使障眼法的魔术大师,发布新闻后,就连人带物人间蒸发。

  事后通过船员透露人们才得知:那段时间,狡猾的惯盗哈彻将他盗捞的中国宝贝藏匿在公海。藏匿赃物于公海,在影响不大的报纸上发布简短消息,等一年限期过后,这些赃物变成了在公海打捞的“无人认领”之物,然后再大肆宣传造势、交付拍卖,这就是哈彻处心积虑设计好的阴谋。同时,为了牟取更大的商业利润,这个用西方“文明蛋白质”合成的海盗,竟然丧心病狂地将100多万件瓷器砸碎大半,弃之大海,仅留下36万件精品中的精品,准备高价拍卖。

  一年之后,哈彻带着部分窃捞品的照片,姗姗来迟地出现在众多大型新闻媒体上。他宣布:按照国际公约中“无人认领的沉船允许拍卖”的规定,他将把“公告一年后仍无人认领”的“泰兴号”沉船上的所有中国文物,交由英国嘉士德拍卖行,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公开拍卖。

  令人遗憾的是,从哈彻盗宝、藏宝到卖宝,在将近两年多的时间里,对于这一桩巨量海底文物被盗案,中国文物部门竟然毫无察觉。直到拍卖公告发布后,中国考古学界才姗姗来迟地作出反应,纷纷通过发表文章、致电有关国际组织等方式,指责哈彻这一非道义性的行为。同时,还要求哈彻遵守一九八二年制订的《联合国海洋公约》,与“泰兴号”的来源国中国共同协商处理这批文物。不幸的是,这些迟到的“正义举动”均发生在英国媒体公布消息一年以后,最终只是被外界视为一种外交姿态,未能引起任何反应。

  不久,中国国家文物局收到了麦克。哈彻寄来的文物目录和荷兰拍卖会的邀请。当时恰巧国家要在海外征集一批瓷器补充故宫(微博)藏品,在抗议无效的情况下,故宫派出著名的陶瓷专家冯先铭、耿宝昌携带3万美金去了拍卖地荷兰。这一举措让知情的国人为之愕然。 

  拍卖前,冯先铭与耿宝昌照例先参观拍品预展。这两位中国陶瓷鉴定界的泰斗级人物步入展厅后,第一眼就看见展览大厅正面的显著位置上矗立着一块巨幅广告牌,牌上用英文醒目地写着:“两百年前订货,今天到港”。冯、耿二老心情沉重地对视了一眼,这样的尴尬局面对于他们来讲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多少年、多少次,法国、英国、美国……一件件在那些屈辱时代被人掠夺而陈设在异国博物馆里的中国珍贵文物,曾让他们痛心疾首、屈辱交加。而这一回最为窝囊,他们的任务是:用从贫困的国库里取出的金钱,购买被人盗走的祖宗遗产。

  拍卖会在著名的希尔顿饭店正式举行,拍卖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开拍前,由于冯先铭和耿宝昌代表中国政府参加此次拍卖会,被安排执一号牌,坐在前面。知道底细的人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他们。两位专家一言不发地坐在那里,头也不回,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一件件与自己血脉相通的拍品。这些祖宗的尤物,当年曾怀着修好万邦的梦想、征服世界的雄心漂洋出海,谁料到一朝倒帆,竟被海盗们挟持他乡、沦为他人的摇钱树!呜呼哀哉!

  拍卖师高昂的叫卖声将冯、耿二位惊醒。开拍了,结局在意料之中:中国政府派员参加竞买,无疑大大抬高了这些中国瓷器的身价,大件物品在众多的外国富翁包围圈里追波逐浪,小件物品被打包起拍,多数也在预估价的10倍以上。冯、耿二位的中山装兜里仅揣着3万美金,除开又免费获得一次国耻之外,连拍品的边儿都碰不上。在拍卖过程中,海盗麦克。哈彻始终面带金灿灿的微笑,居心叵测地注视着两位表情严肃的中国人,最终将用所盗中国文物拍得的2000多万美金收入囊中。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