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谁在拍卖中国》——义和团终于来了






[日期:2012-11-30] 来源:《谁在拍卖中国》 第二章 夺宝风暴:中国富豪血战欧美大陆  作者:吴树 [字体: ]

  2005年,一个以广东收藏者为主的“日本淘宝团”,一次性投资达8000多万人民币,从日本买回一些抗日战争时期被抢出境的陶瓷器和古画;

  2006年,一个“收藏者旅游团”赴英、法、德旅游淘宝,消费额达5个多亿人民币,买回的大多是一些清末至民国时期非法出境的明清两代官窑瓷器和少量外销瓷器;

  2007年,一个赴美国“旅游淘宝团”,花费3个多亿人民币,购买了一批从中国走私出境的出土陶瓷和古代玉器……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2年以来,中国富豪每年去海外“淘宝”的资金节节攀升、逐年增多,到2007年,此项投资竟高达50多亿人民币。广东省一位从未在媒体上露过面的富豪收藏家向记者透露:“这个数字是最保守的了,就我亲自参加的几次‘海外淘宝团’,成交额就将近达到两三个亿了!”浙江博物馆社教部主任赵幼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仅仅我认识的15位浙江收藏家每年就向海外文物市场砸入数亿元人民币,而浙江人每年到底从海外购回了多少文物,目前没有人能说清楚”;山西省文物部门一位负责人也告诉记者:“我们山西人做事不爱张扬,我认识的几位搞古董收藏的富豪,每年用于这方面的投资最少也有几个亿!”另据宁波一家刊物报道,“宁波收藏界每年差不多有近10亿元资金用于海外淘宝”……

  一家海外艺术品投资权威媒体撰文披露:“从2000年至2007年,中国藏家到海外购买中国艺术品的人数增幅高达300%,资金投入量更是成倍地增长。”一些顶级拍卖行自己的统计数据也进一步印证了媒体的说法。佳士得公司公告:2003年秋季拍卖会,该公司13%的中国艺术品被中国买家拍走。2004年春季拍卖会,中国买家的比例升至25%,其中600余件中国古代工艺品,全部以百万美元的成交价卖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苏富比公司公告:2005年,该公司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一枝独秀,实现了三年翻三番,买主绝大部分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华裔人士,主要还是中国内地富豪。该公司一位中国雇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公司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咱们中国同胞的慷慨介入!”

  所幸的是,在海外拍卖行一片欢呼声之外,记者也听到了另外一种较为冷静的声音。

  从小就从事中国甲骨文和陶瓷研究的法国国家古董联合会主席ChristianDeydier先生,在回答记者问时说:“目前中国藏家的状态和1980、1990年代的日本藏家很相似。他们有了钱什么都买。在很多欧美的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些中国买家出价比欧美收藏家高30%。在伦敦举行的英国女王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遗物的拍卖会上,一位中国女士以总价近120万英镑的高价,将首日拍卖中最受瞩目的两款镶钻珠宝首饰——‘波提默王冠’和‘装饰艺术项链’买走,成交价是拍卖前估价的数倍。这位中国女士的慷慨程度让当时在场的拍卖师和其他竞拍者咋舌。”

  Christian Deydier先生还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买家大部分已经或正在拥有大量财富,他们希望通过收藏艺术品来体现其社会地位。他们的表现有时还显得不够成熟和专业,比如艺术鉴赏力不高,收藏方向不够专一深入,在需要咨询时也不懂得从专业人士处获取可靠信息,似乎是有了钱以后可以什么都买……在德国、法国在内的很多欧洲中小拍卖行,这几年都充分领教了中国商人的作风,他们不挑品相,不论质量,统统都举牌,盲目追捧而创下滑稽的高价……”

  世界舆论对中国富豪“拍士”们的褒贬,都妨碍不了另外一个客观事实的存在——苏富比、佳士得复苏了,这两艘世界拍行的超级航母在极短的时间内绕开了“死礁”,又重新扬起了征帆。我们可以从下面一组数据,清楚地看到这一对曾经的难兄难弟的“复兴之路”:

  2000年前后,日本艺术投资泡沫破裂,接下来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裂,导致了苏富比和佳士得的经济危机。曼哈顿审判前,苏富比的年利润从1.55亿美元一落千丈,仅剩下区区650万美元,苏富比上市公司的股价从47美元的巅峰被腰斩到6美元。佳士得也没能逃脱经济冷冬的冰冻,年利润从7600万美元缩至1100万美元,两家公司不得不进行30%以上的裁员。曼哈顿审判后,两家拍卖行更是声名狼藉、举步维艰,不得不赔本经营,苏富比甚至穷到卖掉办公楼改为原地租用的地步。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