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北方青釉陶瓷的考古发现与鉴定






[日期:2011-03-02] 来源:网络  作者:糕振西 [字体: ]
 三、鼎盛发展的宋代青瓷
  宋代是耀州窑青瓷的鼎盛期。此时药厂规模空前扩大,青瓷烧造步入高潮,产品数量、类别、品种大量增加,高档的精品青瓷大量出现。耀州瓷业的这种兴盛发展与宋代初期耀州窑重新确定生产经营方向有关。也和窑场对制瓷工艺进行全面的重大改革密不可分。
  宋代耀州窑确定了生产经营的目的是为了广泛占有国内外市场。五代创烧出的典雅风格的天青釉瓷在北宋初延续烧造了很短时间后,迫于木柴燃料的日渐枯竭(烧造天青釉必须使用木柴),瓷土原料加工的不对路(当地瓷土含铁量高,难以生产白胎青瓷,而黑胎青瓷又多一道加施化妆土的工序),以及新窑场遍布,全国各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天青釉瓷销售对象较少,受到这些原因的局限,耀州窑不得不寻求新的青瓷生产方向。而恰在此时,国内最大的青瓷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此前青瓷制作工艺水平最高的越窑,正日渐衰落。为了迎合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喜好,并见缝插针占领越窑原有的国内外广大市场,耀州窑很快放弃了自己创新出的天青釉瓷的生产,而改烧“类余姚秘色”的“千峰翠色”般的青瓷釉,迅速推出了自己的新青瓷产品。
  耀州窑在北宋初对制瓷工艺进行了全面改革,包括原料加工、成型工艺。对原有木质陶转轮进行了科学变革,代之以装有铁轴承的石质陶钧(转盘),增大了轮制成型的速度和平衡惯性,保证了坯件质量达到“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北宋元丰七年德应侯碑语)的高标准。适时调整青釉配方,改革施釉工艺,是新的青瓷瓷釉达到了“精比琢玉”“类余姚秘色”的效果。创造了该窑独具特色的刻花新工艺,对花纹轮廓采用直刀深刻和斜刀广消去泥的方法,一直一斜,两刀出花,最后用篦形工具划出花纹细部的叶脉和花筋。不仅工艺简捷方便,而且刻出的纹样具有犀利圆活的生动美感;再配以晶莹温润的“类秘色”青釉,青釉中呈现深浅不同的多层次青绿色釉,因此获得“宋代刻花青瓷之冠”的美誉,并创新出同样风格的印花青瓷。首创了我国以煤炭作为燃料的“馒头窑”,发明了以煤炭烧造青瓷的烧成新工艺。
  宋代耀州窑工匠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了大量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精美青瓷。宋代的耀州青瓷器物种类繁多,有餐具、酒具、化妆具、香具、照明具,此外还有卧具、文房用具、医药具、宗教法器和供具器、乐器、儿童玩具等。同一类器物造型也多种多样。
  此时也是耀州窑纹样和图案最为丰富多样的时期,不仅涵盖有宋代南北窑口的纹样图案,而且其本身纹饰之丰富、构图之多样,在其他窑口中也是极为罕见的。常见的有花卉纹中的牡丹、菊花、莲花,除了缠枝、折枝、交枝、对枝、分格、花结等形式外,还和蝴蝶、凤凰、孔雀、鸳鸯、鱼、鸭及婴戏、化生童子结合在一起,创作出诸多图案。还有一些在其他窑口宋瓷上不见或少见的纹样图案,如三把莲、博古插花、鹤衔博古、驾鹤仙游、飞天、五童戏犬、婴戏葡萄、婴孩及袍服人物蹴鞠、婴戏竹马、伏虎人物、庭园人物、戏剧人物、山石人物等,就目前笔者所见之图案,已过百余种。
宋人王存《元丰九域志》载有“耀州华原郡土贡瓷器五十事”,《宋史.地理志》载“耀州...贡瓷器”,记载了宋神宗(1068-1085年)时耀州向宫廷进贡瓷器的史实。文献和窑址出土龙、凤纹标本均证明,耀州窑在北宋曾烧贡瓷。也正是在熙宁年间(1068-1077年),耀州太守上章天子,由皇帝下诏封窑神的。这在宋代文献中只有耀州窑,足见该窑在宋代的重要地位。
 此时期青瓷特征为:精细加工的浅灰胎,胎质细密,胎釉之间不仅结合紧密,而且从断面观察存在一层白色界面。釉质精细,呈稳定的秘色瓷色调,也谓之橄榄色釉,青釉质感晶莹而温润。器物种类繁多,造型多样,制作极其规整,特别是底足处理整齐规矩,中期足墙高,足窄,往往有二次修胎痕,晚期足变矮,底有鸡心凸起,刻花、印花浮雕感强,刀法犀利圆活。花纹生动多样,比宋代同时期任何一个窑口的刻印花纹样都要多。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