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景德镇陶瓷变艺之路浅谈






[日期:2012-01-06] 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  作者:未知 [字体: ]

 

  王海晨等一批陶艺家也是这么认为的。然而这个大方向却不是由景德镇既有条件归纳得来,而是由排除法得来的。

  景德镇作坊式的生产无法应对批量化的市场需求,资金、工业基础也不足以支撑,人力资源也不占优,景德镇现在普遍的工价已经超过广东了,一个会做陶瓷的安徽人会在中间的景德镇停下来吗?大部分人仍然越景德镇而不入,进入广东,因为那里机会更多,可以做电子、做小生意,在景德镇,这一辈子就被捆绑在陶瓷上了。

  事实上,景德镇强大的制瓷业传统是排斥陶艺的。在景德镇得名的景德元年,宋真宗签订了檀渊之盟,这个条约给景德镇带来的是大订单。从一开始,景德镇面对的便是世界市场。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文明史》写道:“那些给欧洲人带来极大嫉妒和贪婪的瓷器,是公元960~1279年在景德镇生产的。宋代是中国古代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景德镇瓷器还通过东印度公司销往世界各地,蓝白相间的中国瓷器让欧洲人垂涎三尺。”郑和出海,每次归来,都带回了更大的瓷器订单。

  为了应付这种需求,景德镇进行了详细的流水线分工,比如,烧窑分三种火:明火---氧化焰;红火---还原焰;介于两者之间的中性焰。古代景德镇这三种火都有,固定位置,一个位置有一种火,大家承包窑位,一辈子一个位,窑火常年不息。人人都有事做,瞎子磨釉,瘸子动手。这种细化规定了景德镇今天的格局,东家买坯、西家买釉、中间烧窑。

  原东风瓷厂由几十家小作坊合并而成,厂区散落在71条里弄。生产一套配套产品,几十道工序要在71条里弄全部转遍,连看门人都有71个。产品清晰地分为圆器、箱器、桌器、瓷板,不能跨工。甚至在同一工种里,画花不画鸟,画鸟不画草,“拉”碗的人一辈子只拉碗,不“拉”杯子。

  “非独立完成的,都不能叫陶艺家。”王海晨说。

  “给我一盒火柴,还你一炉好窑。”徐瑞鸿认为这才是陶艺家的标准,“泥土在车轱辘上翻滚的时候,你就开始与泥土对话了,土透过你的手指慢慢长出来的时候,坯做多厚,能做多高,都是临时决定、即兴创作,而景德镇有的只是固定程式。”

  “景德镇陶瓷艺术的现状是一大批画家指挥着一大批农民生产陶器。画家不会动手操作,农民没有艺术思想。”徐瑞鸿说。重劳力、重经济、重智慧的陶艺创作,需要有体力、有财力、有脑力的人来玩。

  对高温瓷的固执是另一个障碍,景德镇烧窑的温度是世界第一高,1300°至1370°之间,这样烧制出的瓷器,冷光泽、质地硬,餐具切在盘子上咯吱作响。

  景德镇的大地是瓷做的,试制品、残次品,甚至超过皇帝需求的合格品都要被统统打碎,被高温型塑过的高岭土再还归于土,留下一窝窝陶瓷碎片,成为盖房子、铺马路的现成地基。江波与一批志愿者在景德镇四处捡拾这些碎片,再通过网络分享给赞赏其美的人。

  站在传统的大地上,完成对传统引力的逃离,是景德镇转向陶艺的路径。王海晨称之为“与传统开玩笑”。她的作品,将满大街都是的瓮和鱼缸,装上了一个木架,变成一把椅子;或是把摆在桌上的瓷鸟变成衣架上的挂钩。“我要悬浮,但是,我又需要大地证明我的悬浮。”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