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谁在收藏中国》——海底夺宝






[日期:2012-11-15] 来源:《谁在收藏中国》 第四章  作者:吴树 [字体: ]

  记者曾就此与一位福建籍的文物贩子作过交谈,他愤愤不平地说:“是文物就应该放到故宫里面去,我们没有意见,可是弄到北京来也是拍卖呀!他们是卖我们也是卖,而且我们还得辛辛苦苦冒着生命危险从深海里打捞,为什么他们卖钱就合法,我们卖钱就犯法?太不合理!”

  合理也好、不合理也罢,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罢,一拨又一拨对海捞文物的高价拍卖,大大刺激了沿海渔民们盗捞海底宝物的热情。而且,在巨额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一条条高智能的地下交易通道日渐形成规模,买卖双方在交易地点、交易价格、交易模式上经过两年的磨合,已经有了许多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

  福建省有几个离海近、离机场不远的村庄,是盗捞文物的第一道中转站,那里长年活跃着一批专门给盗捞者和买主牵线搭桥的主儿。这些人能量颇大,只要双方交易成功,向他们缴纳一定的中间费用,他们就可以让那些文物顺利过关,运达货主指定的目的地。

  接着往下走,在全国一些大的城市,都有这批海捞文物的第二、第三中转站。地处北京朝阳区十里河的“程田旅馆”,就是在圈内知名度极高的一家文物中转站。(图57)

  记者曾以购买古瓷器为名,多次进入程田旅馆探访。旅馆的住客基本上都是来自福建沿海的文物贩子,他们采取整年包租的方式常驻在这里,非法进行地下文物交易活动。他们的商品主要是盗捞的出水古瓷器,但他们一般都不是直接的盗宝人,而是二道或三道贩子,很少会有执法人员来此找他们的麻烦。加上福建人固有的务实、不爱张扬的特性,低调做生意,绝不会主动去惹事生非,所以,尽管这家旅馆几乎成了半公开的“海捞瓷”交易场所,长期以来却也平安无事。“海捞瓷”的身价在这里一般得以提价四到五倍,买主多是北京有多年收藏经验的文物商贩或藏家。有趣的是在这些福建人当中,一些真正手握文物级海捞瓷器的人对此噤若寒蝉、不露声色,只是言称自己所卖瓷器,为父辈早年出海打鱼时偶得。而另外一些卖假货的贩子则手执沾满海生物外壳的各种赝品瓷器,绘声绘色地向我描述起海上盗捞文物的惊险故事,声称他们手里的东西,全都是来自“碗礁一号”沉船。

  再往下走,除少数被藏家捂在手里代价而出之外,这些“海捞瓷”迅速进入“染色”工序,一是直接送进拍卖行“漂白”,价格高就转手,价格低则自己举牌拍回,给文物建立初期档案。这些“海捞”有了“户口”后,待时机成熟时,就可以被当作“流传有序”的商品在国内外市场公开进行交易,牟取更大的利润;二是打通关节,将这些海捞瓷送海关加戳“火印”,堂而皇之的作为“海归文物”登堂入室、公开拍卖。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