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日期:2014-01-02] 来源:中国瓷网  作者:陶冶新 [字体: ]

杜重远的〈〈景德镇瓷业调查记〉〉一文首次将景德镇陶瓷的兴衰提高到关乎我中华文化之兴衰高度,实属高瞻远瞩之见。历史发展到今天,完全说明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是景德镇陶瓷艺术,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集大成者。实际上中国国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和其它工艺术品门类并未在世界上得到广泛认同,特别是西方的认同。但他们对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景德镇瓷器和瓷器艺术品,则自古至今是完全认同的。这实际是对中华文明精神和景德镇精湛制瓷技艺的礼赞,这真是景德镇人的骄傲。

将江西省和景德镇近二十年来一些领导人行为与杜重远等人的识见、作为相比较,其行为就是形同犯下毁弃文化罪。但这个毁弃文化罪的行为并没有得到中共执政高层的关注和得到法律处置。这个罪行造成宝贵的文化遗产不能继承而几欲中断,历史文化名城的丰采不复存在,当代景德镇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全面溃败之景象。但某些人将这一毁弃行为开始归之为瓷业是“亏损行业”、现在又说成是“资源枯竭”这一不存在的原因,以达到掩盖与缷责的图谋。

文中揭露了当时景德镇瓷业现状和社会现状,并给出一系例改良意见,今人重读仍感意义重大。

该文说:景德镇地虽偏僻,风景佳幽,山水环抱,竹木繁生。此即说明景德镇是水土宜陶之地,反映景德镇陶瓷文化是在道家天人合一的观点和中国传统哲学阴阳五行学发展而来的。

他在文中说:至于救济景镇,非无办法。只在政府有无决心耳。历年来往景镇参观的人们,总是说各行如何把持,工人如何顽劣,好像景镇瓷业,全在于此。其实这不过是景镇的病象,而并非病因,病因惟何,政府之放任所致也。这个观点,对于当今景德镇瓷业的振兴仍然还是正确的。文中还说:记者非有卓识高见,挽此颓局,谨就一得之愚,公之社会,深望实业当局,各方领袖,急起设法,速谋补救,勿使此千年国粹,而漂没沉沦,则幸甚矣。这体现了杜重远力挽颓局的急切心情,当为今人效仿。

文中所说:“而地方官不悉陶业情形。遇事敷衍,不肖之陡,反目为发财渊薮。如景镇县长,及公安局长,素有肥缺之称”和“道途污秽,民多菜色。全镇之中,欲找一气色丰润之孩童而不可得。镇中素有五多之称:鸦片、私娼、臭虫、茅厕、花老鼠处也”等语句,实是当今景德镇的部分真实写照,有些不良情形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今天我们重读杜文感到历史是如此惊人地相似。同时我们感到该文对现实极具的指导性意义。

    杜重远在景德镇还确立将陶政管理机关置于县政之上的制度。这就是中共执政后,确立景德镇以瓷业为中心的发展方针和中共景德镇市委、景德镇市政府被定位为陶瓷市委、陶瓷政府的缘来。现在景德镇的实力根本不足以维持一个庞大的机构林立、人员臃肿的市级机构,只能降至一个县级行政机构,因为其综合实力还比不上一个较强县的实力。

杜重远这个考察报告给现在的人们以重要启示。实际上当代景德镇迫切需要学者深入而缜密地全面论述景德镇溃败的报告。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所有问题都存在于这个历史文化古镇,而且很多问题是从景德镇首先产生并传导至全国的。实际上国内外学者只有研究当代景德镇全面溃败的这个人类社会的经典案例,才能掌握研究当代中国的钥匙。

资产阶级民主人士首开景德镇现代陶瓷技术教育先河,意义重大。

清末“百日维新”运动倡导的废科举、办学校、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却,开时代风气之先,深入人心。其时关心中国瓷业命运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中国瓷器要与洋瓷争夺市场,必须引进国外先进制瓷技术,必须培养掌握陶瓷科学技术及其艺术的人才。于是国内一些产瓷区开始了新型陶瓷教育事业,景德镇近现代学校陶瓷技术教育事业也随之发展起来。资产阶级民主人士在景德镇创办陶瓷学校和陶瓷科学研究实验,首开景德镇现代陶瓷教育和现代陶瓷科学研究先河,这对景德镇乃至全国瓷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看到这些资产阶级民主人士都是致力于景德镇现代陶瓷技术教育的,这成为他们在景德镇共同奋斗的一项事业。可以说当时这些主要人物始终坚持在景德镇从事陶瓷教育事业,从而形成此时景德镇陶瓷教育的雄厚师资队伍。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