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行只有错买的,没有错卖的!
2016/3/13 15:43:55

 
但凡涉及收藏的人,几乎没有人不做着“捡漏”的美梦,期望凭着运气和眼光占个天大的便宜。从拍卖行到小地摊,目前各种捡漏往往是交学费的多。
靠捡漏换楼换车在业内不是传说,但目前市场上处处遍布“地雷”,就是行家也会一不小心中了“埋伏”,捡漏已逐渐成为过去史。即便如此,“捡漏”这一行当仍旧有着前仆后继的群体,相比武汉大小藏家数十万人的庞大群体,以一线古玩商人为主的武汉及周边的捡漏者,保守估计也有近万人,从过去的单纯捡漏,到现在的边捡漏边打货,这一行当正发生着微妙变化。
宋代哥窑瞬间折价 从拍卖行到地摊捡漏梦碎
上周四,专业“捡漏人”胡先生夫妇带着一件瓶口破损的“粉彩人物六方瓷瓶”来到徐东古玩城,瓶身上印着栩栩如生的“十八罗汉图”,凭着多年从业经验,他断定这是一款宋代哥窑,价值不菲。
据介绍,该瓶口在“文革”破四旧期间被摔出来一个小缺口,后来主家老太太因嫌瓶口破损处锋利割手,用钳子想将其夹掉,结果造成破损面积越来越大。
 
“捡漏”除了自身具备一定知识,背后还需有可靠的行家作为技术支撑。为证实自己的判断,他找到了常年有着业务往来的国家文物鉴定估价师熊胜华。
熊胜华的鉴定结果不免让胡先生夫妇有些忐忑。这款瓷瓶产于景德镇民窑,根据瓷胎,用料等判定,是一款典型的清末仿哥窑瓷瓶。“一方抵三圆,这是六方器型的珍贵所在。这件瓷瓶估价约5000至8000元,如果是完整的可达10万元以上。”
这个瓷瓶是胡先生刚从鄂州农村入手的,为收来这个瓷瓶,他先后跑了一年多的时间。据其透露,该瓶的收购价为8000元,很明显,加上10多次往返游说的车马费,这笔生意明显亏了。
随同带来的还有一件瓷碗,鉴定结果依旧是“大路货”。这次下乡不但未有收获,反而倒贴了不少,“农村可收到东西已经越来越少,目前精品货源已近枯竭”。
像胡先生夫妇这样专业从事捡漏的群体,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古玩一线商人。他们的身影,在农村收藏市场甚至拍卖行处处可见。
捡漏故事:下乡捡漏成过去史 捡漏达人转行开起副食店
每天早上9时,位于崇仁路收藏品市场不远处的一家副食超市,店主老杨还是习惯性地在门口支起一块收购牌“高价收购银圆,瓷器,邮票,老版人民币”,这块收购牌已陪伴老杨走过了9个年头。
90年代初,老杨夫妇下岗在家,迫于生计他极不情愿地成为了一名古玩商人,“当时觉得做这事很掉面子”。当年他与大哥隔三岔五地下乡“收货”,每个月至少有一个星期吃住都在农村。
老杨回忆,每次外出回家总有不小的收获,有时一个星期的付出,往往能赶上一两年的工资。“我儿子的婚房,还有这家超市基本都是那几年赚来的。”
只要村里哪儿有唱戏、赶集等人多的场合,哪儿就有他们的身影,在现场支起一块广告牌,就会有人上前询问,拿出东西,几元钱就能收到价值百元的东西,很平常,“以古钱,瓷器,‘文革’藏品居多”。
令老杨最为得意也最为惋惜的一次捡漏,是于1994年在新洲农村收到一大一小的两尊明代的真武大帝镏金像,主家告诉他,家中老伴去世时才告诉他家里有传下来的这么两尊神像,“老太太比较迷信,说这样的大神在家里供不起”,前后不足半个小时的交流,老杨便凭经验以500元的价格将其拿下。
为能卖个好价,老杨将这两件宝贝足足在手里捂上了好几年,还曾携宝前往北京找过买家。2000年时,他将这两尊神像以25万的价格出手,被广州的一位收藏者买走,“据说前年拍出了80万”。
 
“过去是下乡捡漏,如今是农民用漏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