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判定清代玉溪青花瓷提供了一个鉴定标准,同时为研究玉溪古窑提供了丰富的物证,是了解云南陶瓷窑体发展的重要载体。”
  市文管所所长杨杰一直关注此次发掘工作。他认为,从发掘出的瓷片的胎质、色釉等来看,属清代中晚期咸(丰)同(治)时期的窑址:“其价值在于证明玉溪青花瓷烧造技术的链条从未断过,为研究明代中期以后玉溪青花瓷烧造技术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实物和证据。”
  陈泰敏介绍,这座清代古窑有别于元末明初的玉溪古窑,从烧造工艺上看,呈现几个特点:首先,同样是烧碗,碗与碗摞起来的方法不同,明代是用泥钉将碗间隔开,烧制好后将泥钉去除,每个碗的碗心都会留下几个支钉痕。此次发现的是在碗底做一个涩圈,不上釉,上一个碗的碗底直接叠摞在下一个碗的涩圈中,支烧方法不同。此外,烧胚的工艺也不同,明代碗底的圈足是平切的,这次的圈足是尖底的,切面为三角形。为了让碗与碗之间接触的面积缩小,圈足上釉,而元末明初的玉溪窑不上釉,工艺技术上有所进步。从图案、纹饰上看,玉溪古窑发掘的瓷器图案常见的为牡丹等缠枝图案,此次所见的图案多为折枝花纹和团花,纹饰单调。从釉色、胎质上看,玉溪古窑瓷器造型古拙敦厚,线条简单,胎体较厚重,青花色调呈深蓝色和灰黑色,再上青釉覆盖加色,部分青花成了黑色。此次窑址中发现的瓷器,青花的颜色纯正,更青更蓝。釉面瓷化程度比明代窑址高,胎质坚硬致密,瓷胎更薄,釉色干净白透,玻化程度更高,工艺有所提高。
  “此次勘探调查,就是打算将窑址部分以套箱形式、部分以拆迁复原的形式搬迁至市博物馆中,进行研究、遗址复原、展示,让更多的人来参观,近距离了解玉溪陶瓷烧造的工艺、程序,从而提高市民观看的兴趣,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市博物馆副馆长何军说。
  “从文物保护上讲,一般情况下窑址清理完成后就要被回填,如果能就地对窑址进行原址保护肯定更好,但目前不具备这个条件,损毁了非常可惜。市博物馆整体搬迁窑址的做法,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具有特殊的价值,在省内也属超前,为以后做类似的保护、陈列、展示开了先河。”杨杰肯定了此举。
  红塔区文管所所长李松认为,王家山古窑址目前的场地不利于保护,搬迁至博物馆可以更好地进行保护。玉溪窑址一直是云南考古界关注的对象,省市相关考古单位已有意向玉溪窑的2号、3号龙窑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古发掘,此次王家山古窑址的勘探调查不仅是玉溪陶瓷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还将对今后的考古工作奠定技术基础。
  短 评
  再续玉溪青花瓷光辉
  如今有多少人了解玉溪青花瓷?我们不得而知。但玉溪青花瓷的历史荣光不应只停留在博物馆的藏品上,我们需要在现代陶瓷产业发展中再续它的光辉。
  陶瓷产业是一个有着发展潜力的产业,随着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华宁、易门陶瓷产业规模的发展壮大,我们越来越感觉到陶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陶瓷文化的积淀和研究。
  正如陈泰敏所说,我们现在所做的调查和保护就是力图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玉溪陶瓷文化,为未来玉溪陶瓷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