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文刻瓷艺术》由中外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馈赠驻外文化参赞、使节。2003年8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发文,同意成立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刻瓷文化研究会,张明文任会长。
      从埋头苦干到蜚声海外
      在艺术界这个嘈杂而又充斥着功利的圈子里,不乏这样的一群人,出于不同的目的,不惜一切地追逐名利,作为品牌和形象的包装。而对于自称老叟的张明文而言,对于主动送上门来的荣誉却一一谢绝。
      回顾从事刻瓷艺术以来所走过的路,张明文说,自己这一辈子,只会老老实实地埋头创作,用作品说话,虽然吃了不少苦,但自己能够有今天的艺术成就,也正是沾了只会埋头苦干的光。
上世纪七十年代,张明文在瓷厂刻瓷的时候,常常是废寝忘食,全厂也只有张明文所在的办公室亮着灯。厂里有个大铁门,门都锁死了,张明文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上锁,每次都是老伴常秀芳带着孩子去喊他,他才知道已是深夜,每次需要爬一个电线杆子上去,再从墙头路出来,“起码得有十来次的样子”。
      1980年,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公开选拔出国刻瓷表演的专业人员,张明文在45分钟时间里,完成了一件题为《蕉荫消夏》的作品,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女子在芭蕉树下乘凉的场景,他的精彩表演,打动了考核组全体人员,顺利地入选代表团,参加了1981年在联邦德国举办的博览会。
      在联邦德国举办的博览会上,来自于中国的刻瓷艺术吸引了众人驻足观看,伴随着叮叮当当的雕刻声,一幅幅生动传神的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人们为来自于东方的神奇艺术所折服,赞美声与惊叹声此起彼伏……张明文现场刻瓷作品的《马克思像》被作为国礼,赠送给马克思故居博物院永久收藏。
      在张明文大师的资料夹里,有一张美国总统卡特先生观看他刻瓷表演时的彩色照片,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是1982年。这一年,张明文被派往美国,参加第十四届世界博览会表演刻瓷,一待就是8个月,他娴熟的技艺让世界人民大开眼界。这一天,美国总统卡特特地参观了张明文的刻瓷表演,称赞他“是真正的艺术家”,美国媒体盛赞他“无与伦比的高超技艺,像脑科医生的手术刀一样准确无误”。
      时隔34年,回忆起在卡特总统面前表演刻瓷技术时的情景,张明文淡淡地说:“在我眼里,卡特总统就是一名普通观众,我要做的,就是发挥出我的技艺,展现中国刻瓷的最高技艺,不能够给中国人丢脸,不能够给中国刻瓷丢脸。”
      张明文先后在联邦德国、美国、新加坡、瑞士、中国香港等地举办刻瓷艺术展,与世界各地的艺术界人士进行广泛的交流,传播中国的刻瓷艺术,使中国的刻瓷艺术蜚声海外。也正是从那时起,中国的刻瓷艺术,进入了国际视野。
      铅华洗尽,谱就钻石人生
      一向在工艺上不断推陈出新的张明文,不断探索的尝试前所未有的雕刻工艺。
      2002年,他独出心裁,自己动手制作了一套专门的刀具,在一个高36.8厘米、壁厚不足1毫米的薄胎瓷瓶上,刻画了一幅《史湘云醉卧芍药茵》的作品,瓷瓶胎薄如纸,人物形态生动逼真,堪称稀世珍品。
      2006年12月,张明文被评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他送评的作品有3件。一幅是《敦煌壁画人物》,在一件青瓷鹿头尊上,把中国敦煌壁画人物绘刻在瓷瓶的凸面上,人物的线条刻画和面部表情,构图与瓷瓶结构,都是事先构划好了的,作品活泼流畅,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送评的微刻作品《论语》,每个字都只有小米粒般大小,把《论语》原著全文11000多字,刻在笔筒、笔架、镇纸、墨盒等青瓷文具上,每天刻几十、几百字,寒来暑往,历时数月……这些作品,集中了张明文大师毕生的创作精髓。
      张明文说,刻瓷是一门艺术,每一件作品里都要体现出“创意、创新、创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