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岭:浅谈晋代越窑青瓷
2016/9/29 15:39:59
放眼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王朝史,由司马氏建立的两晋王朝,前后存续不过155年,算是一个比较短命的王朝。然而,这丝毫不影响它在文学、艺术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以及陶渊明所开创的“田园诗风”……都是对其最完美的诠释!在手工业方面,尤其是制瓷业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了解中国陶瓷史的人都清楚,两晋时期的陶瓷生产,特别是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生产,在整个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日前,在由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经济与文化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国书画家联谊会联合主办的《国家艺术》杂志第46期刊目中,新生代古董鉴赏家陈岭发表了关于晋代陶瓷研究文章,以越窑为代表,分析了两晋时期的瓷窑体系,包括窑址分布、成型工艺、釉聊配比、施釉方法、装饰风格和成型演变。
越窑青瓷瓢
以下选自陈岭所撰《两晋越窑青瓷赏析》一文:
众所周知,浙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瓷器的重要发源地和主产区之一,早在东汉时,就已成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产品。经三国至两晋,制瓷业更是获得飞速发展,窑厂林立,广泛分布于今天浙江北部、中部和东南部地区,其中又以越窑最具代表性,其发展最为迅猛、窑厂分布最广、成品质量最高!越窑青瓷自东汉创烧以来,至此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时至今日,只要提到高古青瓷,人们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往往就是两晋时期的越窑青瓷产品。
堆塑谷仓
其窑址主要分布于今天绍兴、上虞、余姚、余杭、宁波、湖州等地,是我国最早形成的的瓷窑体系,窑厂众多、分布地广、产品风格一致。其工艺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完全摆脱了东汉以来落后的传统工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成型工艺上,像碗、盏、钵、壶、罐等圆形器物,都已采用拉坯的方法。胎壁厚薄一致,器型规整,既提高了器物的实用价值,又增加了美观性。拉坯用的陶车,采取了比较先进的瓷质轴顶碗装置,这就使装在轴承上的轮盘转动自如,成型效率高。除了轮制技术有所提高外,同时还采用拍片、模印、镂雕、手捏、堆塑等多种成型方法,因而能够生产像方壶、扁壶、谷仓、俑、槅、狮形烛台等各种式样特殊的器物,品种繁多,样式新颖。茶具、酒具、餐具、灯具等,样样齐备,除了大量的生活日用品外,还生产了大批殉葬用的冥器,如谷仓、碓、磨、米筛、猪栏、羊圈、狗圈、鸡笼等,以适应丧葬习俗的需要。由此可见,此时的瓷器制品已渗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渐代替了漆、木、竹、陶、金属制品,凸显了瓷器制品胜过其他材料的优越品质,也预示了瓷器的光辉前途。
西晋越窑狮型烛台
在釉料的配比使用上,两晋时期的越窑青瓷使用的仍然是由石灰石和瓷土配成的石灰釉,具有光泽好、透明度高的特点。我国历代的青瓷釉都以铁作为主要着色元素,以氧化钙为主要助熔剂,釉内氧化铁含量的多少,对釉的成色有着很大的关系,越窑青瓷釉料中氧化铁的含量维持在2%~3%,釉色较深,呈豆青色或青灰色。经过选样检测,其中氧化钙的含量一般在18%左右,高的可达19.69%,由于氧化钙含量过高往往会产生失透现象,使釉缺乏光泽,因此两晋时期大部分越窑青瓷,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另外在石灰釉内,除了以铁做着色元素外,钛和锰也是很强的着色元素,如果含量过高,对青瓷的釉色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越窑青瓷鸟型杯
在施釉方法上,此时普遍采用浸釉法,釉层厚而均匀,产品胎釉结合紧密,很少有剥釉现象,流釉的情况也比较少见。说明胎釉的烧成温度和膨胀系数都比较匹配,烧制时温度的控制也较为恰当,所有这些都是工艺成熟的表现。
越窑青瓷双系虎头罐
从装饰风格上看,两晋时期的越窑青瓷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