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瓷寻根问祖数百年 觅得漳州是故乡
2010/4/26 21:17:46

    说起瓷器,人们大多先想到德化、景德镇。 
    说起青花瓷,人们耳边也大多先响起“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的流行歌曲。殊不知,自宋元以来,八闽大地上遍布的大小窑址出品的瓷器,在国外备受推崇,其中漳州窑出品的青花瓷在明清更是盛极海外。本报21日报道的《南澳Ⅰ号出水数百件漳州平和窑》的消息,就引来众多关注。不少读者表示,希望对漳州窑有更多的了解。 
    南澳Ⅰ号是正在广东南澳岛附近海域发掘的一艘明末清初的沉船,被列为国家2010年水下考古重点项目。一件件瓷器从沉寂400年的沉船中被打捞出来后,再次引起轰动,其中不乏漳州窑的身影。 
    然而漳州窑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或许是“克拉克瓷”。这数百年来在海外备受推崇的中国瓷,直到上世纪末,才找到故乡———闽南山间的漳州窑。 
  克拉克瓷 
    有了它,拍卖时就有好行情 
    洋味十足的中国瓷 
    在和陶瓷相关的古代船舶中,“克拉克号”或许是最为著名的了。四百多年前,荷兰东印度公司截获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发现大量中国瓷器。之后在米德堡和阿姆斯特丹公开拍卖时,这些瓷器引起轰动,东印度公司轻易赚到三百多万荷兰盾。不过由于不明产地,这些中国瓷器有了个洋名儿“克拉克瓷”。此后,凡有着“克拉克瓷”标签的瓷器,在海外拍卖市场都有特别好的行情。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阿姆斯特丹举行题为“晚到400年的中国瓷到了”的大型拍卖会,拍卖品均是从16世纪至17世纪沉船中打捞出来的中国瓷器,其中不少是与“克拉克瓷”风格一模一样的青花瓷器。 
    这些青花瓷有着共同点,大都碗底粘沙明显,纹饰流畅随意,而且青花花色偏黑,但与明末清初同时期的景德镇瓷器相比,总体不如其精致。 
    阴差阳错的大发现 
    令人费解的是,这种盛产于中国的瓷器在国内却罕见收藏。尽管“克拉克瓷”出名了几百年,但源头究竟在哪,一直困扰着中外瓷器专家。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为寻找名为“漳州器”的米黄色釉瓷器及其窑址,故宫博物院曾派出一个考察小组到漳州进行调查,却阴差阳错地发现这一地区有生产青花瓷的古窑址。之后,当地文管部门开始调查,采集大量瓷器标本与国外的瓷器进行对比研究,并初步得出“克拉克瓷”原产地在漳州的结论。 
    20世纪90年代,福建平和南胜、五寨明清古窑址找到“克拉克瓷”、“汕头器”的窑址和销往日本等国的实物标本的消息开始不胫而走。国内外陶瓷界欣喜万分,众多目光顿时投向平和这个平素不为人所知的闽南山区县。其时,日本关西地区也出土了一批“产地不明”的青花和彩绘瓷器。中日两国学者共同在漳州进行考古发掘,最终确认瓷器的产地就是漳州。这也彻底解决之前陶瓷界的诸多疑问:“克拉克瓷”源头大多就在漳州窑。

漳州窑 
    盛行不足百年  十里长窑的壮观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平和县博物馆馆长朱高健先生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平和一带古窑址研究。他说,目前在平和境内发现的以南胜、五寨一带为主的古民窑数以百计,它们建造于临溪的山坡上,形成“十里长窑”。可以设想,这些窑口同时开足马力,日夜生产,火光映红花山溪,该是何等壮观。 
    原福建博物院陈列部主任林忠干研究员列举说,1976年,在南大西洋(21.07,-0.34,-1.59%)中的圣赫勒拿岛附近岛屿,昔时拿破仑流放故地,发现一艘1613年沉没的荷兰“白狮号”沉船,出土了许多中国明万历时期的芙蓉式青花等瓷器,其中也包括漳州窑类型的青花彩绘碗、罐、盘、碟等。沉没于1600年的西班牙“圣迭戈号”船,上世纪90年代打捞时,也出土了漳州窑青花芙蓉手盘。 
  与景德镇的渊源 
    据《平和县志》记载,1513年,平和芦溪等处农民起义声势浩大,提督军门王阳明发二省兵众,平定平和寇乱。后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