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窑数龙泉
2010/3/7 22:22:43
龙泉窑创烧于唐五代(窑业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发展于北宋,兴盛于宋元,衰于明晚期,延续至清末,民国至解放初期,还有一批工匠在仿烧宋、元瓷器,气脉逾千余年而未断,是举世闻名的历史名窑。其烧制时间之长,窑场分布范围之广,产量之大,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从金村大窑犇出土的铭“天福秋修建窑炉试烧官物大吉”四系罐残件,印证了宋庄绰《鸡肋编》中:“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记载的可靠性,说明早在五代天福年间,吴越钱氏王朝就在龙泉开辟了秘色瓷生产新基地,以满足其大量贡奉中原朝廷,开展瓷器外交的需要。许多专家、学者评价龙泉窑五代至北宋早期生产的淡青釉瓷器似越非越,似瓯非瓯,似婺非婺,这恰好说明此时龙泉青瓷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可认定为龙泉窑的开窑年代。通过生产秘色瓷,龙泉窑完成了创烧阶段,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
龙泉窑北宋至南宋早期的大写意刻划花,刀法犀利、老辣、娴熟,构图自然随意又不失严谨,达到了空前绝后的水平。就龙泉窑而言,前期淡青釉瓷器的细线划花和元明盛行的刻划花都无法与之比拟,现代的高仿产品,刀法稚嫩,构图僵化,更是相形见绌。龙泉窑北宋至南宋早期刻划花产品中的精品,其美学价值毫不逊色于南宋鼎盛期的粉青、梅子青厚釉制品,是古代窑工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
龙泉哥窑,以其制作精细、釉色莹润、黑胎开片称著,宋中晚期就“为世所珍”,元、明时已脍炙人口,宋以降历代的许多藏家、文人对哥窑津津乐道,多有记载。历代朝廷对哥窑推崇备至,元大都遗址有龙泉黑胎开片瓷出土,证明哥窑得到了元宫廷的青睐;明代有仁宗复陶哥窑之说,明宣德三年(1482)为宫廷编制的藏器目录《宣德鼎彝谱》中有“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的记载,确立了哥窑乃宋五大名窑之一的地位(柴窑为五代官窑或贡窑),成化时有少量仿制;清御窑厂在雍正朝开始仿哥,唐英《陶成纪事碑》记有“仿铁骨哥釉”条;从元至民国,民间亦一直在仿制。
龙泉哥窑的完整器、残件乃至碎片,无不体现了严谨的造型工艺和极其精湛的制瓷技艺及对瓷器制作不惜工本的极致追求。同时也体现了窑工们的创新思想,制瓷上出现了四项首创新工艺,一是为防止高温下圈足积釉,同时又保证圈足精巧,首创双层台圈足的修足方式;二是为使釉面达到真玉效果,首创多次施釉法;三是由于哥瓷胎薄,模制时为减少坯与模的粘附力,利于脱模,首创垫纱布模制法;四是为防止高温下器物变形和釉面整洁及受热均匀,首创采用盖饼+垫碗+匣钵的装烧方法(其它著名窑口从未发现制作如此精美的垫碗,以致于有的日本学者把垫碗认为是一种日用器物)。虽然哥窑仍是学术界一大悬案,但存在龙泉哥窑已是不争的事实。笔者认为,有充分的理由说明,龙泉哥窑中的厚釉产品就是南宋叶寘《坦斋笔衡》中所记而又未指明地点的“内窑”,即今人称之的修内司官窑。宋庄绰《鸡肋编》中关于龙泉窑还有“宣和中,禁廷制样须索,益加工巧”的记载,说明很可能早期龙泉哥窑是北宋官窑或贡窑之一,因为此时朝廷的制样是《宣和博古图》,龙泉哥窑中有一些器型与汝官窑相同是一佐证,而后期的哥窑是根据《绍兴制造彝器图》制作的。
哥窑的自然开片,后人从审美角度看是开辟了陶瓷美学新天地,但从实用角度看则是工艺缺陷,大大影响了其实用性。另一方面,胎黑对釉面呈色影响很大,纯正的粉青、梅子青釉比例低。于是龙泉窑工把黑胎改为灰白胎、白胎,终于产生了更为精美的粉青、梅子青厚釉,其中胎釉结合完美且釉面无裂纹的产品成为青瓷制瓷史上无与伦比的顶极产品,这就是后人称道的弟窑或弟窑型产品。白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