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之乡— 龙泉大事记
2010/3/7 22:36:57
唐
乾元二年(759)
分松阳县龙泉乡和遂昌县部分地置龙泉县,属括州。
五代
贞明五年(919)
龙泉金村、刘田(今属小梅镇)等地制瓷作坊已具有规模。
北宋
太平兴国二年(977)
建造华严塔(俗称金沙塔)。
太平兴国七年(982)
宋太宗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兼理龙泉窑务。
天禧二年(1018)
建县学(儒学)于县东隅,学额二十。
治平四年(1067)
吴深、鲍康尧、季裒、吴克、鲍强五人同登进士,县民建五桂亭(绍圣中更名籍桂堂)于县东崇因寺左、大溪之涯,题名于亭。
元丰四年(1081)
县令黄发,兴学校,给诸生讲课,入学者众。
元祐五年(1090)
苏东坡为龙泉灵溪之洲命名为留槎洲,并为留槎阁书榜。继而陈舜俞题诗。时谓阁之雄伟,榜之遒劲,诗之警拔为三绝。
元祐七年(1092)
七至十二月,疏浚龙泉溪。处州各县均仿效。于是昼夜行舟,不再有沉覆之危。
宣和三年(1121)
龙泉县改名剑川县。绍兴元年(1131)复名龙泉县。
宣和中,因朝廷制样需索,龙泉青瓷益加工巧。
靖康元年(1126)
知县姚珏以郑公垟堰为基础,修筑蒋溪堰;新凿云水渠。冬,兴工,次年仲秋竣工。可灌溉畈田三十顷。
南宋
建炎四年(1130)
五月下旬,溃兵杨京力扰龙泉,毁县学,仅存大成殿。绍兴二年(1132)秋,重建。
绍兴二年(1132)
十一月,福建农民起义领袖范汝为余部范忠率起义军攻克龙泉。
庆元三年(1197)
分龙泉县南松源乡及延庆乡部分地置庆元县。
开禧三年(1207)
岁旱,修蒋溪堰和云水渠。次年虽续旱,但李山畈受益于渠堰灌溉,水稻获丰收。
嘉定二年(1209)
县人何澹修纂《龙泉县志》。
端平三年(1236)
太学士赵宗王晋 报请朝廷,准建笏洲书院,并祭祀朱晦庵。
淳祐元年(1241)
六月,昴山崩,声闻数十里。
宝祐三年(1255)
是年至五年(1257),虎伤人一千六百多。
咸淳十年(1274)
十二月,元兵入浙,兵部尚书季可(龙泉人)奉命回故乡募兵抗元。
元
至元十三年(1276)
十一月,元兵入龙泉,县官降。
至元十五年(1278)
六月,梧桐川(今风鸣乡)木岱村张三八集众二万起事。元行省遣宣慰使伊奇哩率兵镇压。
青田起义军季文龙部攻克龙泉,城郭两千余户毁于战火。
(后)至元六年(1340)
六月,大雨,水涨入县城,深丈余。
十一月, 民饥,拨常平仓粮救济。
至正十一年(1351)
十一月,雷雹雨雪,十二月雨黑黍。
至正十二年(1352)
闽农民起义定攻龙泉八都。浙江副元帅镇处州石抹宜孙率兵星夜驰至龙泉,义军退走。
至正十三年(1353)
旱,歉收。十二月大雨雪。次年大饥。
至正十五年(1355)
六月二十日,青田潘惟贤起义军攻占龙泉,县达鲁花赤台宝忽丁携县印潜逃。章溢集乡兵围县城六日,起义军弃城撤走。
至正十七年(1357)
七月,红巾军由浦城、松溪攻龙泉,元参军胡深集乡兵拒于湖山。
九月,章溢拨私田一百五十亩,于八都玉峰山麓建龙渊义塾。
至正十九年(1359)
十一月,朱元璋部将胡大海攻克处州,龙泉县归之。
明
洪武二年(1369)
御史中丞章溢卒,葬于龙泉八都横溪桥头。弘治十五年(1502)墓被盗,朝廷续葬。
洪武三年(1370)
庆元县并入龙泉县,设巡检司于查田;十三年(1380)复置庆元县,巡检司撤。
洪武十年(1377)
正月十八日夜降黑雨,水色如墨汁。
正统元年(1436)
正统间,顾仕成在琉田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