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的御窑
2010/3/12 22:32:28

景德镇瓷业的兴盛,与北方、南方以及江西省内各大名窑的衰落相联系,大有此起彼落之势。景德镇正是逐渐集中了全国各大名窑的长处,才使自已走向瓷业的顶峰。
南宋时期,浙江地区的哥窑、弟窑极为著名,相传为章氏兄弟所创。哥窑产黑胎青瓷,弟窑产白胎青瓷,“粹美冠绝当世”。哥窑产品釉面多有纹片,有冰裂纹、鱼子纹、百圾碎之别,器口釉薄显出胎色,圈足底也露胎,故有“柴口铁足”之称。弟窑以无纹者为贵,以粉青为上,代表龙泉窑的正色。居唐代《文房肆考》记载,“按哥窑在元末新烧,土脉粗燥,色亦不好”,而弟窑,“明初,窑移处州,青器土恶,火候渐不及前矣”。哥窑、弟窑逐渐衰落。继北宋官窑而起的南宋官窑,其产品一度较旧官窑产品为佳,但难以为继。至于北方诸大名窑,受战乱影响,更加衰落。景德镇窑逐步取代它们的地位。所谓“饶瓷始于唐,成于宋、元,盛于明、清,于是北窑遂衰……饶器足贵,不是傅色,尤在火候,故北窑莫能及”。
北方的定窑,对景德镇有很大的影响。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烧瓷地点在今河北省曲阳县,属宋定州,故名定窑。定窑在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制黑釉、酱釉、灵釉及白釉剔花器。覆烧工艺是定窑首创。瓷器口部不施釉而成毛边,也称芒口。芒口处往往镶金、银、铜的边圈,更显高贵。其中工整雅素的印花定窑器,是陶瓷艺术中的珍品。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定州陶工为避战乱和金人的统治,纷纷南逃,大多迁居景德镇谋生,这就给景德镇瓷业充实了大批技术力量,北方的陶瓷工艺较为全面地传播到了南方,使景德镇瓷业的工艺水平获得新的提高。北方诸名窑因战乱而逐渐衰落,景德镇地处长江以南的丛山僻壤之中,战火不易蔓延到这个偏远的市镇,这使景德镇有条件和可能接纳和聚集各大名窑逃来的工匠。
景德镇还吸取福建乌泥窑的长处。福建建安(今建瓯县)的乌泥窑,以生产茶具兔盏著称。兔毫是黑釉的特殊品种之一,在黑釉上透出黄棕色或铁锈色流纹,状如兔毫,因此称做兔毫盏。它不只一个品种,有兔毫花、兔毛花、黄色斑等名称。此外,还有鹧鸪斑、油滴斑、玳瑁斑等著名品种,与兔毫纹不同。北宋学者蔡襄曾说: “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焱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皆不及出。”但此后,乌泥窑制品质粗不润,釉水燥暴,凝聚不匀,声价大跌。景德镇茶具制品逐渐赶上和超过乌泥窑制品,在北宋时已有诗为证:“点茶三昧须饶汝”,可见景德镇茶具制品已可与北方著名的汝窑产品、建安的乌泥窑产品相媲美。福建德化窑以佛像雕塑闻名,此种工艺也传入景德镇,丰富了景德镇的佛像雕塑艺术。
江西省境内的永和窑,对景德镇窑也有很大的影响。永和窑在吉州永和镇,起于五代,盛于宋代,有青釉、绿釉、白釉、黑釉、彩绘等。白釉以舒翁及其女儿舒娇所制为佳,黑釉有滴珠、鹧鸪斑、玳瑁斑等花样,尤以剪纸贴印和天然木叶纹样装饰为独特创造。南宋末年,传闻吉安永和窑瓷坯入窑后烧制成玉,工匠们惧怕传闻出去,为朝廷所知晓,无法满足宫廷、官府的索求,乃封闭窑穴,逃往景德镇谋生。另一相传多年的说法是,永和窑工曾在南宋末年追随和响应文天祥抗元,后义兵失败,参与抗元的窑工为避难而逃往景德镇。无论是哪种原因逃往景德镇,大量永和窑工迁到景德镇从事陶瓷业则是事实,永和窑至元代衰败也是事实。
以上种种事实可以说明,宋、元时期,是景德镇瓷业逐渐吸收、聚集省内外各大著名瓷窑的优点和长处的时期,这种积蓄是景德镇成为瓷都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也使我们明白,明代初年将御器厂设置在景德镇,决不是偶然的。而当御器厂设置在景德镇之后,又给镇瓷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并使景德镇瓷业处于全国制瓷业中心的地位。
明、清两代的御器厂,称作御窑,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