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八友”的形成及其结社性质
2010/3/15 21:33:44
珠山,是景德镇老城区中心独起的峰峦。四周被五龙山、马鞍山、阳府山、雷公山、金鱼山等山环抱,蜿蜒腾云,势如“五龙抱珠”,故称“珠山”。嘉庆二十年(1815年)蓝浦撰写的《景德镇陶录》卷八,作了如下的记叙:“厂内珠山,独起一峰峦,俯视四境。相传秦时番君登此,谓立马山。至唐,因地绕五龙脉,目为‘珠山’。元末,于光据之为行台,号蟠龙山。明称纛山。后以为御器厂镇山。”珠山,遂成为明清以来,专为宫廷烧造御器的御窑厂址之镇邪宝山。珠山,亦成了景德镇的象征和别称。昔有“珠山国瓷艺专”、“珠山美术画社”,今有“珠山区”、“珠山路”、“珠山画院”等,文人、画家亦有以“珠山客次”、“画于珠山”等作为题记落款之雅习。
就在这“山色川光南国天,珠峰千仞绿江前,萧萧伫立秋云上,多是龙携出玉渊”的珠山上,唐时建“聚珠亭”,清时有“朝天阁”,如今重建“龙珠阁”,给珠山增添了更浓郁的文化色彩。也就在这充满文化氛围的珠山,20世纪20年代末,有八位志同道合的文人瓷艺家雅集于此,形成了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瓷画艺术流派,它不仅在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史上,而且在中国陶瓷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珠山八友”之首王琦,就居住在珠山东麓的“东门头”,他的家成为八友经常聚会的地方。“珠山八友”首次聚会乃农历十五月圆日,取花好月圆、人寿年丰之意、地址在“五龙庵”,“珠山八友”及“月圆会”,因此而得名。
一、“珠山八友”的演变历程
1922年,在喜好瓷艺的浮梁县县长徐仲亭、知事何心澄的倡导下,于景德镇莲花塘成立了以吴霭生为社长,汪晓棠、王绮为副社长的“瓷业美术研究社”。
吴霭生系广东南海人,在白釉、花釉方面卓有成就,瓷胎制作精良。《景德镇窑业纪事》称:“其中尤以吴之改良色釉,为一时杰出。”浮梁县长徐仲亭仰其名,欲办瓷业研究社,并委任吴霭生担任社长。
研究社是当时景德镇陶瓷界人士,以改良和振兴瓷业、“国货挽回利权”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聚集了一批绘瓷高手和艺人。如王大凡等在一起研究画艺,创制和展示作品,相互观摩并印制画册,“尤冀普及全镇制瓷之术,发表于社”。从此,景德镇有了一个研习、创作和展示陶瓷艺术的空间。然而好景不长,1927年,北洋军阀刘宝堤之溃军路过景德镇时,遂将“美术研究社”洗劫一空,砸掉了艺人聚会的场所。但是研究社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为日后的“月圆会”所效仿。
“美术研究社”副社长汪晓棠,江西婺源县叶村人。擅长粉彩人物,设色淡雅而又精细,有较高的书法素养,乃新粉彩创始人之一。
“美术研究社”成员潘匋宇,江西鄱阳县人。擅画粉彩小件,技精而用笔秀丽,系一代瓷画名家兼教育家,为景德镇培养了一大批瓷艺大家。
汪,潘一改风行半个世纪的“浅绛彩”,创立了“新粉彩”,这对“珠山八友”的形成和技艺的精进,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珠山八友”中的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王大凡等均是汪、潘的门生弟子。因此说“研究社”的艺术活动和创新精神,又为“月圆会”的艺术活动树立了楷模。
“月圆会”自1928年的一个夏日聚会五龙庵后,遂确定农历每月十五雅集一次。采取轮流做东,在各家品茶饮酒、题诗作画、品评画理、切磋技艺,并藉此联络情感,以画交友,以会聚友,仿效古代文人墨客之闲情雅趣,陶冶性情。每次赴会即兴所作之纸画,归东道主所有。有时也将自己新近创作的国画或彩绘的瓷板画拿来大家品评,旨在共同提高技艺。从“珠山八友”画风的共同特征中,可窥见他们这种活动所产生的效应。于是在市民或商界中,就把在王琦周围的几位“月圆会”成员,称之为“八大名家”。
在景德镇瓷艺史上,“珠山八友”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是王大凡写于1938-1944年的《希平草庐题画诗稿》中的《“珠山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