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简史
2010/4/2 23:21:51

 
    汝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南宋叶真《坦斋笔衡》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说明汝窑在接受宫廷的任务,烧造汝官窑器,使北方青瓷的技术成为全国之冠。在制瓷工艺上开创了香灰色胎,超过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在烧成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汝窑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铁份,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纯正的天青色,使汝窑釉面开裂纹片成为一种装饰,使在烧成过程中无意识的缺陷(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缺陷)变成了有意识的装饰。 由上可知,汝窑采用了南方越窑的釉色,同时又吸收定窑的印花技术,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风格,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汝窑产品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含玛瑙末,产生特殊色泽,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中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和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釉屋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釉面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汝瓷的烧制,以小支钉满釉支烧。由于为宫廷烧制时限很短,产量有限,流传很少,南宋时已“近尤难得”。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曾说过“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汝州一带民间也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口碑广为流传。 目前,传世汝官窑器物不足百件,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英国达维德基金会以及美国、日本、香港等私人收藏家手中。 由于文献记载不详,遗址出土甚少,汝官窑口在何处?汝窑之谜一直困扰着中国古陶瓷研究人员。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寻找汝窑,直到80年代才在河南省宝丰县发现。经过中央和河南地方文物考古工作者数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找到了为北宋宫廷烧造的御用汝瓷的窑口。 从1987年开始,由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进行试掘,首次发现了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汝瓷的窑口,从而使这一重大历史悬案有了答案。到目前为止,对汝窑址已进行了五次发掘,发掘品中除了与原世品中相同的完整器和碎片外,还出土一些传世品中见不到的新器形,如镂空香炉,乳钉器及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等,获得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为传世汝窑器鉴定与鉴赏提拱了可行的实物依据及新资料。从2000年至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汝州张公巷窑遗址先后三次进行发掘,出土了大批青釉瓷片、完整或可复原的青釉瓷器、素烧器和汝窑。从发掘的情况看,张公巷窑遗址呈现如下特点:
    1. 张公巷窑的烧制年代为北宋末年,与宝丰清凉寺汝窑烧制年代相近。
    2. 产品很单一,皆为类似宝丰清凉寺汝窑的青釉瓷器,但比汝窑瓷器更规整,制作更精良。以薄胎薄釉为主,釉色玻璃质感比清凉寺汝窑强;器物表面布满冰裂纹开片,较汝窑细碎、显著;胎质细腻坚实,胎色有粉白、灰白,不同于汝窑的香灰胎;器底有非常规整的小米粒状支钉痕。
    3. 从素烧器残片看,与汝窑瓷器一样,也是先经过素烧后,再施釉入窑二次烧成。
    4. 窑具以匣钵、垫饼、垫圈和支钉为主。匣钵外壁多涂有一层耐火泥,此种做法在中国已发掘的古窑址中,仅见于宝丰清凉寺汝窑。

  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张公巷窑具备了生产御用瓷器的官窑的基本特征:产品单一,制作精良,流向明确。
    汝州张公巷窑与宝丰清凉寺汝窑地域接近,南北相距仅30公里,同处瓷器产区;在北宋时期同属汝州管辖,但张公巷窑位于州府所在地,而宝丰清凉寺汝窑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