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大罐,我震撼了,从画工,青料,工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明代早期的青花大罐。喜欢瓷器这么多年,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器皿。舅舅说,知道你喜欢,懂,想让你看看,我不懂,你如果喜欢拿走。我二话没说,直接奔主题,多少钱我可以拿走。舅舅要一百元,父亲还价20,最后商定,80元我拿走。因为东西太大,骑车不方便。说好过几天去拿。
      几天过去了,舅舅来了,进门对母亲说的第一句话,姐姐,建国真懂(我的小名叫建国)然后对我说,建国,你拿不走了,广州的一个朋友开价一万。我就是来问你,卖不卖?我对舅舅说,一万我没有,您知道,我喜欢瓷器这么多年,我第一次见这么漂亮的青花瓷,这么大的器皿,再过几年,不知道什么价位。舅舅说,好,建国,我听你的,不卖了。一会儿,父亲回来了,笑着对舅舅说,我们那天如果拿走就拿走了。舅舅说,谁让你们没拿。
      好像是年底,舅舅又来了,这回手里拿着一张参考消息,指着一条消息说,舅舅得谢谢你。这张参考消息有一个报道,还有图片,和舅舅的青花大罐连图案都一样的青花大罐,在美国的苏富比拍卖行,以76万美元成交,创造当时中国瓷器拍卖的最高记录。直到今天,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个大罐还保存在舅舅的保险箱里。
      我这个年龄的人都知道著名评剧艺术家马泰,文化部艺术局局长孟伟哉,和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鲍昌,或因为喜欢或因为想要附庸风雅,直接或间接他们手里都有我的收藏。
      1986年,河北省文物局一位先生(名字记不住了)找到我,因为看过及了解我的收藏,提出要拿河北省博物馆的清代瓷器和我交换我所收藏的老窑瓷器,我没有同意,但是,今天看来,老窑瓷器在中国国内几乎没有市场,清三代瓷器可以拍卖出天价的畸形需求,一方面感叹国内拍卖市场的虚高及无序,一方面感叹集东方简约含蓄美及古典美于一身的宋代瓷器在今天的中国古玩市场所遭遇的尴尬及冷遇,欧洲的一位大藏家曾不无感慨的对中国的同道说,你们中国人要过三十年才能欣赏你们中国的宋瓷之美。其实潜台词是,你们没有文化,不具备欣赏宋瓷美的素质。不知听说此论的人作何感想,我一开始也不以为然,这两年回国多了,了解了国内文博界的现状,我不得不承认被这位欧洲藏家不幸言中。时下的中国,你处处可以感觉到我们民族文化的缺失。这真是莫大的悲哀,亦或是九泉下有知的老祖宗的悲哀,他们曾经创下的辉煌,举世闻名。可是他们的后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却不能欣赏他们曾经创下的全世界奉为经典的辉煌。而要由西方人远离中国来欣赏。我不希望这个不幸言中会延续很久,我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古玩及艺术品市场会给宋瓷之美宋瓷之古韵以应得的地位。 还老祖宗应有的辉煌。
      只有欣赏辉煌,才可以再创辉煌。 
      十几年前,我从德国回来,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高洪波请我鉴赏他的瓷器和玉器收藏时特意说了一句,你看看马未都现在,你搞收藏的时候,马未都还在爬格子。这虽然是句玩笑话,但却也是大实话,以说明我收藏之早。
      88年初,我去了德国。2010年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我碰到一位台北曾在德国待过的同道,说起当年德国古董店的中国瓷器,老弟非常遗憾地说,可惜那时我还不懂瓷器。可对我来说,却是千载难逢,真是大开了眼界,法兰克福罗马广场附近起码有几十家古董店,邮票店。家家大部分都是漂亮的中国的老瓷器。邮票店里中国的邮票也很便宜。而且只卖不收。于是,我每月的打工的收入就都变成了瓷器或者邮票。
      1989年,谢稚柳的关门弟子,旅法画家沈伟宁从法国打来电话,我赶到巴黎,这次见面的契机,使我泛泛的收藏进入了另一个领域。法国国家图书馆请他鉴定被参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法军杜班上校劫掠到法国的圆明园40景图,为查明出处,他接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