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的少数民族文化。
 
内蒙古敖汉博物馆,实物画拜访馆长田彦国老师
      2014年4月30日上午,第二次来到内蒙古敖汉博物馆,实物画拜访馆长田彦国老师,他肯定了此画为辽代真品。敖汉博物馆现馆藏2004年抢救性发掘的辽代绢丝画《群马图》。
 
内蒙古敖汉旗“龙源博物馆”,拜见了刘井军馆长
      2014年9月3日驱车到内蒙古敖汉旗“龙源博物馆”,拜见了刘井军馆长。刘馆长说,绢丝是辽代的,确定无疑。但在画法和用彩上还有待于探讨。
      再赴内蒙古敖汉博物馆:
      2014年10月23日上午,我与阜新博物馆胡建馆长一起来到内蒙古敖汉博物馆,再次拜见了田彦国馆长及同事。就其馆藏文物辽代“群马图”与我收藏的辽代绢丝画进行针对性,比较性鉴别。从绢丝的材质和绘画技法及特点上看,大家一致认为:两件绘画属于同一时期作品。
      田馆长讲:“群马图”是他们在墓室内捡到画的残片,一块一块斌凑出来的,有的都已经形成团状,后舒展开的。
 

      向田馆长、胡馆长和亲自参与抢救性发掘“群马图”的馆内工作人员请教、学习、探讨,两幅绘画的:年代、材质、绘画技法、天然颜料及配方、服饰、器物等方面的考古学知识。
 
      向馆内专门研究辽代绘画,修复、复制辽代绘画的工作人员学习、请教。他说:我们也不是大家,是最基层研究、修复并复制辽代壁画和版画的,我们是一线工作者,这幅画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亲自上门请教原敖汉博物馆馆长邵国田老师和信函请教台北故宫博物院对辽代壁画有特殊专长研究的郑淑芳女士。
      2015年4月10日上午10时许,在赤峰王府花园小区,拜见了原敖汉博物馆馆长邵国田老师。邵老师肯定了绘画所用的绢是辽代的,他指导我;要找出画中墓主人冒饰中央犹是帽正的,已知辽代壁画依据。
      通过阜新市博物馆胡健馆长,信函请教了台北故宫博物院郑淑芳女士,她也指导我;要找出画的中墓主人冒饰中央犹是帽正的,已知辽代壁画依据。
      通过查阅资料,在宣化张世卿一号辽墓出土的壁画中,找到了辽代官员和门吏的冒饰中有类似帽正的饰物的出现。




宣化张世卿一号辽墓出土的壁画
    三、本人对此画的几点看法:
      本人是辽金史爱好者,喜欢从事辽金民俗、风土文化、服饰方面研究、探讨。
      1.从服饰和动作、舞姿等方面看,符合宋辽特征。
      2.从画面上所出现的几件器物——酒杯、黄色托盘、白釉宋盏、腰刀、瓜棱骨朵,符合宋辽型致和画法。
      3.从绢丝上看:此绢应为自然氧化所致,并已达到此碳化程度;坐垫上,以及前后白色部位为,因为早期折叠,而形成的绢丝氧化较弱部位,由此可见,此绢应该为白色。
      4.从颜料上看,此画作以红、黑、黄、青、灰、白色为主色调。从现状看,画作尽管绢丝毛边、撕裂,但是颜色鲜艳如初,这是早年天然颜料所致,主要成分来源于自然。如将不同颜色的土、石碾成细粉,把鲜花野果捣成浆液。利用朱砂、牛黄、海鳔蛸等等。同时,辽人还研制出了一种胶状粘合添加剂。就是选用一些兽类骨皮、松树油、榆树皮、鲶鱼鳔等熬成胶状液体,再与颜料放到一块搅拌均匀。这样一来,不仅画中颜色鲜亮逼真,而且永不退色。颜料、熬成的胶状液体配比的方法与浓度,当今科技尚未探究明了。
      5.从侍女和舞女的画法上看:具有五代仕女的特征: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又有所改革,在人物造型上,体形逐渐由胖变瘦,脸型有圆形逐渐变成椭圆形,下颚开始变尖,符合宋辽早期延续五代画风的特点。
      6.此画无款,宋以前无款,在绢上作画的技艺,当时只有职业的画师和画匠所掌握,并垄断整个画坛一千多年;画师只是艺人,宋辽时期讲究个人崇拜,以帝王为九五至尊,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