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器六大类,器种有:佛像、金如意、碗、盏托、盒、冠饰、耳坠、指剔、带饰、饰片、鞍饰、金耳环等。
三、金银器造型艺术的文化内涵及与中原地区的交流
西夏金银器的生活器皿、器口分花瓣口和圆口,用于盏托、碗、盒。多为弧腹,腹较浅,圈足发达,有的器物和纹饰浑然一体,如莲花金盏托。整个造型显得小巧玲珑,具有宋代金银器的风格。装饰品有花瓣状、桃形、条形和伎乐像、桃形冠饰多分层组成,采用了插丝和镶嵌结合的工艺。
      纹饰分植物纹、动物纹和人物图案,还有墨书。植物纹有葡萄、缠枝牡丹、牡丹、芍药、西番莲、忍冬、莲花、荷叶等常见牡丹和缠枝绕叶草叶纹。动物纹有龙凤、鱼、兽、牛、晰蜴等,在装饰中比植物少。人物图案为伎乐造型。灵武石坝窑藏出土的银碗,一件内底墨书西夏文意译是“三两半”。另一件碗底墨书西夏文意译是“三两”,同一地区出土一件银盒,底和盖用活轴相连,可以任意开合,精巧实用,十分喜人。(西夏每两约为38~39克,一斤约为600~620克,据研究唐宋时期一两约37.3克,一斤约为596.82克。可知西夏与唐宋的衡量单位值差不多。西夏的衡值是一斤为60两,《文海》“斤”字条“称量为十六两,一斤也”,以上出土银碗重量为三两,另一碗为三两半,据测算,三两重114克,一两合38克,三两半重133克。)银碗上的卧牛形象与宁夏西夏王陵一○八号陪葬墓出土的鎏金铜卧牛相近,后者牛首前昂,没有反颈。二者略有差别。为研究西夏历史及当时的度量衡制度提供了实物资料。根据实测器物重量,西夏两单位值约为38~39.1克强,宋朝的“两”单位值约为39~40克,由此可知西夏权衡制度与宋朝相仅,西夏的典章制度,悉仿中国“多与宋同”。从银器重量可证实权衡制度的相同性,在个别器物上还装饰联珠纹,起间隔图案和点饰的作用。
      从纹饰布局看,唐代金银器遗风较浓,生活器皿采用单点装饰,不见满地装的手法。如凤纹金碗、花瓣形金碗、西夏文银碗,在器物内底分别錾刻凤凰团喜纹和卧牛纹。但在碗内沿、内腹及足沿上也装饰纹样,一般为缠枝绕叶牡丹纹和芍药、西番莲、海棠、菊花和忍冬纹等,装饰品满饰纹样,通常饰几种不同的相合图案,如金指剔,用鱼、仰荷、仰莲、瓜棱联珠等作装饰。
      冶炼是金属制造的基础工序。西夏文字典《文海》中有关于种种矿藏的解释:“铁者矿也,使石熔为铁也”;“金者金子也,石中出,与铁同类”;“银者银也,矿物中出也。”《圣立义海》记载:“西边宝山,淘水有金,熔石炼银、铜。”上述文献对各种金属的解释,说明西夏人民对金属冶炼已有初步的认识。《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对冶炼和锻造金、银、铜、铁时的损耗情况有明确规定,这些规定一方面反映了西夏金银器产量的稀少,另一方面反映出西夏工匠已掌握了多个工艺流程,有制模、浇铸、焊接抛光、拉丝、切削、钻孔、缕刻、镶嵌、鎏金等。从出土的西夏金银器看,这些工艺与技术均已掌握。
      西夏政府机构中设有“文思院”,其职能是“掌造金银犀玉、金彩绘素,以供舆册宝之用。”西夏金银器造型轻巧,外表光莹,厚薄均匀,做工精细。西夏金银器的铸造有“生金熔铸”、“熟再火熔”、“熟打为器”等多种工艺。《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卉有“生金熔铸,生金末一两耗减一字。生金有碎石圆珠一两耗减二字”。“熟再熔为熟板金时,上等一两耗减二字。次等一两耗减三字”;“熟打为器,百两中耗减二钱等。”西夏的黄金打丝工艺水平很高。文献记载,西夏官吏戴金冠,更有甚着“人马皆衣金”。“衣金”就是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