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营紫砂”的发展历程——集体智慧(1976-1986年)
2017/10/26 12:33:57

      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这十年左右的时间可以说是宜兴紫砂工艺厂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发展得最快速、最平稳的时期。这些特征反应在紫砂工艺厂的商品上,则是丰富的泥料、生产的标准、器型的多样、精致的工艺、统一的窑烧、严格的质检。高质量的工业化产品得益于以下四个主要因素:
      首先是国家宏观政策的大变革: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1977年1月“邓小平再次复出”、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国家开始拨乱反正、结束“文化大革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等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都为工业生产的恢复、提高、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政治条件。在那个“夺回文革损失,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时代,每个人心中都憋足了一股热情和劲头,等待着新的时代为他们提供的重塑人生价值的舞台。李光曦演唱的“祝酒歌”恰恰是个那个时代人们心声的真实吐露,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是充满着理想抱负的一代人,是肩负着改变个人命运、祖国面貌与民族未来的一代人,整个国家是个充满希望的田野。紫砂工艺厂和全国其他行业一样,上上下下团结起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去,那么在这个时代制作出那么优良的紫砂产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七十年代后期清水泥线圆茶壶

 
七十年代后期紫泥蕉叶茶壶

 
七十年代后期紫泥仿青铜器茶壶

 
七十年代后期清水泥柏报春茶壶

 
八十年代初期段泥侧把茶壶

 

八十年代初期紫泥笠帽茶壶
      其次是紫砂工艺厂从建立重油隧道窑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业化改造,也为这个时期的大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原料基础。紫砂工艺厂的原料总厂利用现代技术挖掘到更多、更丰富的紫砂原矿,这个时期基本上已经奠定了紫砂工艺厂后来使用的全部原矿泥料,即包括原矿的清水泥、紫泥、段泥、本山绿泥,也包括添加铁红粉的红泥、添加氧化锰的黑泥、添加氧化钴的墨绿泥,还包括最优质的底槽清紫泥、带有显著黑颗粒和黄颗粒的优质紫泥(也有黑星土、甲子泥别称)、各类拼紫泥料以及革新工艺所产生的泥浆原料,再现了紫砂历史上五色土的美名,可谓色彩纷呈。

 
七十年代后期清水泥石钟茶壶

 
七十年代后期紫泥竹节盖碗茶壶

 
八十年代初期段泥瓦当茶壶

 
七十年代后期本山绿泥葫芦茶壶

 
七十年代后期墨绿泥柿园茶壶

 
七十年代后期红泥平盖圆壶

 
八十年代初期黑泥顶珠茶壶

 
七十年代后期黑星土秦权茶壶
      雷蒙粉碎机和真空炼泥机将过去人工炼泥的数量提高到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量级。这就为迅速扩大的出口生产所需要的大量原材料的提供了前提条件。在与制壶名手讨论一厂泥料时,他们都认为一厂的炼泥技术可谓是整个紫砂历史上的一个大创新,不但泥料的数量大幅增加,而且作为工业化生产的泥料,保证质量的同时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性,这一点从一厂茶壶泡养后的变化速度可以得到有力的印证。

 
七十年代后期红泥六方梨式茶壶

 
八十年代初期紫泥铺砂梨式茶壶
      再次,便是加快出口市场的开拓。众所周知七八十年代国内的生活水平还很低,广大民众还不可能成为代表着闲情逸致生活方式的紫砂茶具的消费主体,所以在那个时代,紫砂茶壶要想有大的发展,就必须坚持走出去的经营方式。从尼克松总统和周恩来总理跨越太平洋的握手那一刻起,中国重新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接纳,为以后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政治环境、资金来源、技术革命和广大市场。同样,国家的开放也为紫砂行业大发展带来新契机,这个新契机便是由当代紫砂行业的普罗米修斯——香港太平绅士、著名的爱国企业家罗桂祥先生吹响的集结号。
      1979年12月罗桂祥及其随行人员首次来到宜兴丁蜀镇。他们先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