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晓晴艺术成就评述——陶瓷中的道家哲学内涵
2019/11/25 13:01:42

 
饶晓晴 2006年作品《婴戏图》
      1988年是中国现代艺术风潮涌动时期,景德镇陶瓷变革也在暗流涌动。随着与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交流的频繁,景德镇传统艺术瓷振兴的曙光似乎也即将来临。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寻根潮和文化热的推动下,出现了从传统文人意趣中寻找资源、从传统思想和文化中寻找资源、从民间文化中寻找资源的热潮,景德镇许多有为的陶瓷艺术家开始从与传统契合的路径中寻找解答当代文化问题的方式,他们在各自的创作中开始不同程度地引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从茶叶、假山石、青花瓷、丝绸、旗袍、明式家具,到戏曲小说、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焰火、族谱、历史故事、易经、禅宗和老庄思想都广泛地被现代陶瓷艺术家所借鉴。
      当时饶晓晴正在景德镇市技工学校任教,他没有像学校里其他艺术家一样追逐探索新潮思想的现代陶艺,而是回归陶瓷自身的传统,来厘清自己作品内涵及民族心理的归属。他在景德镇湖田的古窑遗址上,找寻着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资源。随着研究的深入,他越发觉察到这些传统陶瓷纹饰是一个文化的综合体,以此为依据他开始逐步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对照西方哲学,他认为以中国为代表东方哲学体系对人性精神的研究更加完善,因此他认为中国陶瓷文化的发展空间会更大。他开始重新学习东方文化与东西方哲学以期有更深入的理解。在对中国传统儒、释、道等哲学思想整体学习之后,饶晓晴开始偏重于道家的思辨,以此顺藤摸瓜来梳理中国陶瓷设计思想。明代景德镇陶瓷上的青花纹饰充分体现了道家精神的影响,这些受道家思想影响的陶瓷装饰图案主要有四类:一是婴戏图;二是神话人物图;三是居士图;四是山水图。其实这四种图式也构成了饶晓晴陶瓷作品的主要表现题材。
 
饶晓睛(左三)赴希腊参加文化交流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曾提出:“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在第五十五章中曾提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陶瓷作品中的婴戏形象,以我国现有文物遗存来看,早在唐代长沙窑的瓷壶上就已出现过,之后宋代磁州窑瓷枕装饰中又出现了大量彩绘的婴戏形象,宋元之际婴孩题材十分盛行,景德镇湖田窑还出现了大量婴戏瓷雕,多施青白釉烧制,其中摩罗造像为宋人所喜爱,成为祈佑妇人生育男婴的吉祥物。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鄜人善做土偶儿,精巧,虽都下莫能及,宫禁贵戚家争以高价取之。”宋人所说的摩睺罗是一种捏塑彩画的婴孩形玩具,又称泥孩儿,由于上至帝王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十分喜爱摩睺罗,使得这种泥孩儿大量出现在市场中。元明时期青花陶瓷装饰中婴戏图也被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题材而大量应用,清代陶瓷婴戏图更加丰富,大量出现在釉下彩瓷、釉上彩瓷、仿生瓷、雕塑瓷中。近现代“珠山八友”文人瓷画当中也有类似题材。由此可见,景德镇从宋代至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都出现过婴戏题材的陶瓷作品。瓷雕、瓷画中的婴戏形象,与大自然中的花草、鸟兽等组合在一起,相映成趣,满足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向往吉祥如意的心态。现代名家如钟莲生、郭文连、陆军、吕金泉、李磊颖等都以童子形象作为陶瓷作品的主创题材。而饶晓晴另辟蹊径,从道家精神内涵来理解婴戏图的表现图式。他认为婴戏图中蕴含着道家哲学思想,其中有着“法自然”“返璞归真”“疾伪贵真”等理论的支撑。他以此为切入点,创作了一批婴戏题材的陶瓷艺术作品。其中作品《婴戏天趣》于1991年获得“第二届中国瓷都——景德镇国际陶瓷节名作展”一等奖。作品《婴戏牧牛》于1992年10月获得“第三届中国瓷都——景德镇国际陶瓷节第二届青春杯'大奖赛”二等奖。1993年11月,作品《婴戏百图瓶》入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