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之谜
2021/9/16 15:13:10

 
南宋 哥窑灰青釉罐 故宫博物院收藏 高7.8 口径4.7 足径4.2cm
哥窑不同于宋代其它名窑,和官窑一样鲜见于当代记载。对其最早的记述出自元《静斋至正直记》中的“哥哥洞窑”,文中认为哥窑在南宋时已经生产。
最早将哥窑列为名窑的文献是明代吕震等编撰的《宣德鼎彝谱》,记录有“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可见大约元末开始,哥窑已被定为御用瓷产地,所制之瓷器上贡内库。
明版《浙江通志》也有记载:“处州县南七十里,有山曰琉华山,山下即璃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至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是曰哥窑,弟曰生二窑” 处州,即丽水。
而嘉靖四十五年的《七修类稿续编》更为详细:哥窑与龙泉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釉色纯粹都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碎。
 
南宋 哥窑灰青釉罐
而哥窑产于杭州的记载也不少。明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记:“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也。” 明王性撰《广志绎》又记:“官、哥二窑,宋时烧于凤凰山下,紫口铁脚。今其泥尽,故此物不再得。”
可事实真的与这些文献中记载一样吗?传世哥窑真的产自南宋吗?窑址到底在浙江杭州还是丽水,还是另有出处?争议太多,无法盖棺,原因在于迄今为止哥窑窑址还未发现。
 
北宋末年遭逢 “靖康之难” 后,高宗赵构(1127—1162年在位)于风雨飘摇之中,逃到临安(今杭州)重续宋朝命脉,因疆域局限于淮河以南,故史称 “南宋”,持续了五十二年。
临安在隋时已声名远播,南北大运河通航后,它是南端终点。这座南宋 “行在”一直是制造、印刷、造船、航海和纺织中心,尤其是陶瓷烧成技术的创新,密布的瓷窑支撑了经济发展,远比北宋时期更加繁荣。
 
宋高宗赵构(1127—1162年在位)
甚至在临安沦陷后,那位著名的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坚持认为杭州依然是 “世界上最华丽高贵的城市。”言归正传:
古人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
哥窑,主青色。
 
南宋 哥窑灰青釉胆式瓶 故宫博物院收藏 高14.2 口径2.2  足径5.4cm
清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记载 :“谓口际有边,深黄而近紫,足则铁色也。宋瓷多数有之,哥窑尤夥。其始质细,性坚,其体重,多断纹,隐裂如鱼子,亦有大小碎块文,即开片也。釉以米色、豆绿二种居多,有紫口铁足。无釉之处所呈之色,其红如瓦屑。其釉极厚润纯粹,历千年而莹泽如新,人为开片,始于宋代哥窑,其后因递仿之。”
这只胆式瓶小口、长颈、溜肩、圆腹微垂、圈足。通体施灰青色釉,釉面滋润,满布黑色大开片、黄色小开片纹。圈足内满釉,足端无釉,呈黑褐色。
造型端庄典雅,釉面油润泛酥油光,且布满 “金丝铁钱”,足墙浅而上宽下窄,内墙呈斜坡状,手捏无法提起,可称传世哥窑中工艺特征突出的代表作。
敲黑板!釉面中的“金丝铁钱”是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在出窑后冷却时形成的,瓷器使用过程中遇冷热变化仍会继续开裂。这本身是一种缺陷,却被巧妙利用,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成为区别于其它窑口的显著特征。
 
南宋 哥窑灰青釉贯耳壶 故宫博物院收藏 高13.7 口横5.3 口纵4.8 足横5.3 足纵4.8cm
贯耳瓶横切面呈椭圆形。撇口、束颈、垂腹、圈足。颈部两侧有对称管形贯耳。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